第rb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智汇青城 创响未来

第三届院士青城行暨首府科创人才大会开幕

包钢致辞 包献华讲话 孙俊青出席 贺海东主持

本报讯(记者 云静)“青”心于此,“城”心相邀。8月28日,以“智汇青城·创响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院士青城行暨首府科创人才大会在敕勒川草原会议中心开幕。大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助力首府加快打造全区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包钢致辞,自治区副主席包献华讲话,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科技厅厅长孙俊青出席,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主持。

包钢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院士青城行”的活动成效让我们收获满满。2021年启动“院士青城行”活动以来,18名院士、800余名高层次专家和知名企业家来呼交流,在相关领域建立了14家院士工作站,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60多个,带动培养产业高层次人才500余名,推动全市创新实力迈上新台阶、创新企业培育实现新突破、创新合作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发展总指数从全国第49位上升到第30位,为首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首府“六大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让我们动力满满。当前我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提出的建设“两个基地”的战略定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化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扎实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正在积极创建草种业、动物疫苗等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攻克奶业、半导体硅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卡脖子”问题。这既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需求,也为各领域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把首府打造成为全区人才高地的市场举措让我们信心满满。呼和浩特将认真落实吸引人才政策10条、吸引人口集聚18条措施,着力营造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创新环境,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创业环境,舒适宜居、近悦远来的安居环境,暖心便利、拴心留人的服务环境,让各类人才在首府安身、安心、安业。首府诚邀各类人才与青城结成“发展合伙人”“奋斗共同体”,共赴时代之约,共绘美好蓝图,以科技创新“领先一步”成就首府发展“领先一路”。

包献华在讲话中表示,今天的内蒙古,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人才成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最强动力和最大支撑,已成为全区上下的普遍共识。希望呼和浩特市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围绕实施“强首府”工程,聚群贤、汇众智、谋发展,放大创新特色优势,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最佳路径,让各类人才创新有条件、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努力打造全区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武强,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围绕各自专业领域就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等作了主旨演讲。自治区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和自治区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我市,包献华、孙俊青分别为两个中心授牌。包钢、贺海东等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内蒙古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揭牌,大会向我市获选自治区第十二批“草原英才”个人和团队代表及我市刚性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颁发了荣誉证书,向首批科技领军企业代表颁发了牌匾。内蒙古智能制造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东数西算”绿色算力实验室合作协议及2023呼和浩特市“揭榜挂帅”“赛马制”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开幕式上成功签约。大会还发布了《呼和浩特科技创新和人才政策汇编》《呼和浩特市促进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若干措施》《呼和浩特市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措施》《呼和浩特市引人留人18条措施》及呼和浩特市“六大产业集群”重大技术需求榜单,吸引更多智力人才集聚呼和浩特,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到呼和浩特,以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为首府高质量发展赋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佳宝,欧洲科学院院士李召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郭洪飞、母智深等区内外高校专家学者、企业精英、人才代表和自治区有关厅局负责同志,市领导常培忠、张海峰等出席大会。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