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截至2023年底,专任教师人数达31.77万人——

内蒙古自治区教师队伍量质齐升

本报讯(实习记者 若谷)9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区关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全区教育系统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着力锻造一支躬耕北疆、能力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23年底,全区有各级各类教职工41.0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为31.77万人,包括基础教育专任教师27.3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1.46万人,高等教育专任教师3万人,专任教师总数比2020年(“十三五”末)增加2.4万人,增长8.2%。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84.2%,增幅达12.8%。全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数量和学历结构进一步提升。

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强化。全区始终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纳入师范生培养、教师校长培训的必修课程,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项目申报的首要要求。制定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先后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设立自治区师德违规问题线索举报平台,开设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投诉举报电话,组建四级师德监督员队伍,建立了师德师风违规事件预警防控、规范核查、通报惩戒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健全。

教师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分类推进教师管理改革:基础教育方面,完善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长效机制,推动教师自然减员与招聘补充有效衔接;在全区33个旗县(市、区)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建立编制“周转池”,实现教职工编制按需动态调整;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向扎根基层教学一线和育人成效突出的教师给予制度倾斜;严把教师“入口关”,将教师资格考试纳入全国统考,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高等教育方面,实施高等学校人员总量管理改革,按“编制数+控制数”为14所高校核定岗位总量两万余名,增加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编制;全面下放高校职称评审自主权,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健全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启动实施高校新入职教师助教制度,对新任教师在政治素养、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职业教育方面,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认定办法,“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7.8%,超过国家规定50%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强化校企紧密合作,2024年上半年职业院校聘请1727名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326名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兼职。

教师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创新教师招聘形式,“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4.1万余名,对急需紧缺学科和基层教师实施降低笔试开考比例、不设开考比例、直接面试等倾斜政策。推动教师跨区域交流,全区1.7万名教师、2219名校长实现交流轮岗。以中组部“组团式”帮扶为引领,实施中青年教师助力乡村振兴行动,2022年以来,累计选派3236名城区优质学校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支教,组织教研6.5万余次。深入落实京蒙协作,实施“教育倍增计划”,全区7个盟市31个旗县与北京市17个区结对共建,京蒙两地486对中小学建立“手拉手”结对关系,委托北京高校累计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3800余人次,全区中小学教师与北京优质学校开展多场“同频互动”教研活动,3000余名教师参与。通过教师补充、交流轮岗等形式,让“好老师”补充进来、流动起来、成长起来。

教师能力素养稳步提升。在高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推进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从源头提升师资供给质量。扩大公费教育培养规模,“十四五”以来,培养公费师范生2353名。加强教师培训,实施教师“国培计划”“区培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利用智慧教育平台组织教师线上研修,参与教师超过24万人。注重青年教师培养,每年选派200名教师参加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选派30名教师参加“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十四五”以来,20名校长教师入选国家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25名教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项目,9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师教学团队,培养自治区级名师名校长660名。配优建强思政工作队伍,各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全部按照教育部要求配齐。

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深入落实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乡村教师培训、职称、待遇、表彰宣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2024年启动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行动,出台社会事务进校园准入标准,提级审核进校园事项,建立并公布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全面规范督检考评活动,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教师职业吸引力和教师获得感、幸福感、自信感、成就感显著增强。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