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炕围画:故事画在墙围 流年刻在心头

刘月红正在画布上绘制炕围画

炕围画《三顾茅庐》

炕围画《牡丹图》

炕围画《孔子问道图》

●本报实习记者 吴香凝 通讯员 杨鑫 高虹 文/图

在白庙子镇大丹巴村手艺人刘月红家中,深秋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屋里的土炕上,将墙上的《孔子问道图》《三顾茅庐》《牡丹图》炕围画映衬得愈加精美,这些画虽然颜色已经不再鲜艳,但画面上的人物和场景依然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回到了古时。

说起炕围画的前世,刘月红的眼里闪烁着光芒。他说,过去,为避免墙灰弄脏炕上的衣服和被褥,人们习惯在炕周围一圈的墙面刷上围子,然后找画匠在围子上画画。画好的炕围画,不仅能让屋子美观整洁,老人们也会把画上的故事一则一则地讲给孩子听。刘月红回忆说,“我从小就是看着画、听着故事长大的,也因此爱上了画画。”

1969年,14岁的刘月红开始学习画炕围画,他跟着师傅走家串户,村里哪家盖好新房,就请他们去画炕围画。

炕围画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呼和浩特地区最流行的房屋装饰之一。当时仅在土左旗范围内,每个村基本都有炕围画的画匠,每家每户盖好新房,都要请师傅画炕围画。

“制作炕围画首先要打炕围底子,就是用胶矾水刷墙,再贴上油光纸,把底子拿立德粉刷白,随后开始画上边道和‘池子’,在‘池子’里对照样子,画上花鸟鱼虫和山水人物,一层一层上色,最后用胶矾水和清漆‘封面’,精美的炕围画就完成了。”讲起炕围画,古稀之年的刘月红滔滔不绝。

“炕围画根据主题不同,选取的颜色也稍有不同,但是要保证三原色,其他的颜色要自己调配,干的时间越久手艺越熟练,技术也逐步提高,调配的颜色就越准确。”刘月红说。记者了解到,炕围画基本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边道、池子、卡子。边道由上而下构成整体画面,主体部分是池子,卡子是池子周围的软件装饰。炕围画多以山水、人物为主题,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和话本传说、戏剧。

炕围画是一个时代的特色,它不仅丰富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还承载了家庭的记忆与情感。后来,随着时代发展,炕围画已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因为有这门手艺,1983年以后,我们被聘请到各个召庙开展庙宇修缮工作,庙宇内画的风格和炕围画有异曲同工之处,这门手艺在我这儿延续了下来。”刘月红说,现在学习炕围画这项传统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掌握这门技艺的老匠人也屈指可数,炕围画更是难得一见。“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在我这代人手里失传,我把炕围画手艺传给了儿子刘美俊,为炕围画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2年4月,炕围画被土默特左旗政府评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美俊也被列为土默特炕围画非遗传承人。

今年,在刘月红和刘美俊的不断尝试和创新下,已经成功将炕围画从炕头“搬”到了画布上,刘月红说,“将炕围画画在布上,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它,这门传统手艺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