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沙沙)就业难、薪酬低、稳定性差,一直是困扰困难群众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新城区千方百计解民生疾苦、为民谋出路,积极创新就业服务模式,以“社区就业”为切入点,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助力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稳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现在下楼就能工作赚钱,上楼就能做饭照顾家,在社区里真的可以‘安居乐业’!”府兴社区居民郭美丽说起自己如今的工作,满足感爆棚。
几个月前的郭美丽还是一个没有一技之长的“就业困难户”,如今她已经成为新城区第一家社企合作的“红石榴家园就业梦工厂”——内蒙古府依坊服饰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
“每天上班步行5分钟就到了,经过免费的岗前培训,现在我已经可以熟练地制作成衣。”郭美丽介绍说,公司通过开展盘扣制作及缝纫机制衣等长期培训,让她居家有事做、有钱挣。
走进这家社企合作企业,十几台缝纫机有节奏地工作着,裁剪、缝制、质检……工人们熟练地加工着各类服饰。
府兴社区是村改居社区,待业在家的妇女比较多。呼伦贝尔北路街道利用社区闲置场所,将党建链、产业链和服务链进行深度融合,吸纳辖区残疾人、低保群体、大龄女性等弱势群体,建成社区就业阵地。
从初期成立民族盘扣培训中心,到推动劳动力就业扩面提能成立服装加工车间,再到如今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成立新城区第一家社企合作企业。这家“社区工厂”已解决辖区内50余名失业妇女就业问题,培训120余名居民,通过长期“订单式”培训实现居民在社区就业。
“我是第一次学做衣服,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对自己逐渐有了信心。”女工王瑞说,“工厂就在家门口,既方便照顾家里,又能增加收入,还能让我们学到一技之长,真是一举多得。”
和王瑞一样,在社区实现就业的还有西街街道曙光社区的“50后”居民李玲。
曙光社区煤气楼小区北院的荒地,经过居民议事厅的讨论和决策,最终改造成了停车场,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停车难题,还为社区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5月的时候,我到社区企业应聘了停车场管理工作岗。”李玲说,“现在,我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还能为社区出一份力,感觉非常自豪。”
李玲口中的社区企业就是呼和浩特市光翼社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据了解,新城区坚持“街道统筹、社区主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将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作为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先手棋”。新城区以东街街道老缸房社区及西街街道曙光社区为试点社区,充分发挥自治区级、市级包联及共驻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以党建联席会为平台,通过招募社区合伙人、引导商圈商户、两新组织参与社区企业运营及发展,不断扩大发展社区集体经济的“朋友圈”。
在新城区,“社区就业”已撬动“大民生”。
“社区企业坚持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居委会为主导,盘活社区可利用资源,依托第三方机构,围绕社区居民就业、提供便民服务、开展文化活动和提供关爱服务等方面拓展业务,服务社区居民。”新城区西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俊伟说,“目前企业开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健康咨询、安保、维修等一般性服务项目,未来可能会延伸广告设计、咨询策划、租赁服务等服务项目。争取以社区自我‘造血’的方式,拉动辖区经济发展。”
政府主监管、社区出场地、企业供服务,这种合作机制有助于形成精准高效、覆盖面广、便民为民的基层就业服务新体系,在社区基层兜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新城区将继续着力健全多元参与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构建起“15分钟就业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