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云艳芳
初冬的武川,正是黄芪收获的季节。11月15日,一场围绕中药材(蒙药材)高质量发展的盛会在这里召开。
武川县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药材资源丰富,全县野生中药材近300种,人工栽培药材10余种,其中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黄芪、黄芩、芍药、麻黄、板蓝根、柴胡、秦艽、党参、甘草、防风、车前子等品种,素有“正北芪之乡”美誉,是我国黄芪产区之一。近年来,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的对口帮扶下,武川把中药材(蒙药材)产业振兴作为促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着力点,在科研、种植、趁鲜加工、饮片加工、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等产业链环节积极布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走进位于武川县的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的中药饮片加工项目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进行黄芪切片加工。
“我们项目的占地面积 1.1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6500 平方米,是一个包括生产车间、生产综合楼、综合仓库、办公楼的现代化厂区。”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着眼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立足武川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实现药材就地加工,补齐中药材加工短板,为促进武川县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企业力量。”
今年,武川县9个乡镇均具备黄芪种植条件,有6个乡镇种植面积较大,总种植面积约22000亩,黄芪产业布局日益完善,现已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这一产业链的打造,不仅放大了黄芪产业的竞争优势,更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次武川中药材(蒙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以“中药材(蒙药材)产业链协同与共赢发展”为主题,国内中药材(蒙药材)领域的行业主管部门、知名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武川县合作社及种植户代表近200人齐聚一堂,探讨交流中药材(蒙药材)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全力推动中药材(蒙药材)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交流合作与资源互享,更好形成政府、企业、院校、本地种植户的发展合力。
在主题为《民族医药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的圆桌讨论中,内蒙古医科大学民族医药创新中心主任松林认为,民族医药在发展上要多学科深度交叉,用客观数据验证和阐释民族医药疗效和作用机理;中国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中药健康部总经理崔旭盛认为,民族医药产业链要在科技引领的基础上,朝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加工,品牌化提升方向发展;内蒙古中蒙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斯琴巴特尔认为,加快院内制剂发展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制剂室建设,保留传统工艺、传统炮制技术;安徽冠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东海认为,民族医药需要跨领域合作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在主题为《药食同源产品赛道的新机遇、新发展》的圆桌讨论中,齐鲁工业大学夏涛教授谈到,药材在种植阶段要注意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药材品质。加工过程中要利用酶工程等现代工程手段,更好保留药材有效成分;内蒙古农业大学杨飞芸教授谈到药食同源产品生产全过程要强化行业标准执行,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固阳县种植户代表吴涛涛谈到,要通过开发高品质大健康产品,推动药材实现优质优价,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当前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传统医药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武川县将以此为新的契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推进产地仓、种质资源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以深加工为重点的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中药材(蒙药材)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让中药材产业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