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深耕细作 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本报记者 宋向华 高宏鑫

走进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展厅,一排整齐摆放的零部件映入眼帘。

“这些都是打结器,别看它只有10公斤重,但它是打捆机的核心零部件,是打捆机的‘心脏’,其技术长期被国外‘卡脖子’。”同行的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贺刚解释道,“为了便于运输,我们将牧草、秸秆捡拾打捆成形。2003年以前,所用的打捆机基本都是进口设备,当时一套打结器进口价5000元左右,一般打捆机配有两套,需要1万多元,而一台打捆机售价10多万元,打结器价位就占了其中1/10左右。”

如何破解这一技术难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这家企业一直致力于打捆机、打结器的研发。“你瞧,这个是我们研制的第一代打结器。”贺刚拿起其中的一个零部件说,“当时需要一个独立的脱绳杆,用它将绳子卷起来打成结,虽是自动,但结构非常复杂。后来,我们又重新进行结构设计,研制出第一款国产打结器。再后来,经过一次又一次不断试验、测试,2020年,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GQ01单体齿盘打结器。就是这个,外形像字母D的打结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而且,已进行小批量生产,填补了该项目国内产业化空白。打捆机自主核心零部件的创新突破,解决了核心零部件的进口替代及打结器精密加工精度差、工作效率低这一‘卡脖子’的难题,在满足产品性能的同时,降低了牧草收获设备的生产制造成本,解决了关键技术不再受制于人的问题。”

“经过不断积累与探索,我们成功研制出秸秆切割揉碎打捆机,成为全国首创。它可以将站立或铺放的农作物秸秆切割揉碎、压缩打捆成长方体草捆,有效解决秸秆离田的问题。这张图,就是秸秆切割揉碎打捆机。”贺刚指着展厅内一张宣传图片自豪地说,“以前,打包后的牧草含土、含渣大,牛羊吃不干净,又不好消化。现在,经过割、搂、捆、集、运、包六种机械处理过的牧草和秸秆又细又好,可以直接喂牛羊,既能提高秸秆的利用率,还能让牛羊更好地消化。”

提起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简称呼和浩特分院),还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说起。公司前身——机械工业部呼和浩特畜牧机械研究所于1960年成立,1998年并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2009年随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一起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完成公司制改制。转制以来,在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国机集团、中国农机院鼎力支持下,呼和浩特分院已成为以农牧业装备和新能源装备为主导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有专利237项,承担国家、内蒙古自治区项目1000余项,重点项目80余项,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技成果奖128项。“十四五”以来,承担国家和地方重点科技项目(课题)67项,拥有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太阳能干燥技术联合工程实验室、全国风力发电表转化技术委员会等16个技术创新平台。凭借卓越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该公司成功入选工信部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名单。

就科技成果转化而言,2023年,呼和浩特分院又推出9YFA-2.2XD六道绳大方捆机,填补了国产大方捆市场的空白,打破国外大方捆长期以来的市场垄断局面,增强了国内打捆机企业信心;2024年,9QYZ-2.6型自走式柠条收获机也正式下线,打通柠条从田间到工厂的堵点,目前已通过试验阶段,具备量产条件。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