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如见》凭啥“一票难求”

《如见》剧照 ■本报记者 王劭凯 摄

●本报记者 冯燕平

立春当日,国家大剧院,《如见》首演,座无虚席。元宵之夜,《如见》再演,一票难求。

本月下旬,《如见》将抵演上海,票已售罄。

二月中旬、三月上旬,《如见》要先后落地广州、杭州,目前预售火爆,呈抢票态势。

《如见》能够胸有成竹大胆进驻京沪穗杭底气何来?

记者亲临现场,所见、所闻感触颇深,《如见》这场舞蹈盛宴之所以吊足了观众胃口,核心是通过“三个力道”把新时代文艺创作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现实与未来,以及艺术市场供需关系处理得非常贴切。

力道之一是开放之力。《如见》的格局是“山高岂碍白云飞”,用首都观众的话讲,通过《如见》,重新认识了内蒙古,刷新了对呼和浩特这个祖国北部边疆省会城市文化底蕴和文化张力的认知。青城不是封闭的,青城文化更不是狭隘的,这场盛宴既由呼和浩特市文投集团歌剧舞剧院青年艺术家实力演绎,又力邀国内业界权威人士担纲艺术指导和总导演,包括作曲、舞美、灯光、服装、造型和多媒体设计,都集众家之长于一体,彰显出呼和浩特宏大的格局和视野,与“强首府”战略和提升文化能级可谓一脉相承。

力道之二是包容之力。《如见》的包容是“墨香到骨花能言”,用业内人士的话讲,作品既融合了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底色,又体现了东方哲思元素,不古板、不僵化。比如肢体表达中虽然有草原文化中的大雁、苍狼、骏马等形象,但演员们以现代舞的形式演绎,不求绝对形似,而是用意象化的表达象征不同的人生状态,让观众有充分的遐想和“对号入座”的空间;

(下转第2版)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