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彩霞
呼和浩特市又叫归绥,因由归化城(旧城)与绥远城(新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时合并而成得名。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归化城外被潺潺流水萦绕,所以桥就不在少数,有的桥高大结实,有的桥简单大方,有的桥朴素委婉,每座桥梁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历史。人们修建它、使用它、维护它,也会时不时地回忆它、纪念它。今天说说茶坊桥。
归化城本是塞外草原上的一块风水宝地,山泉遍地,河流众多。随着三娘子建城的历史开篇,归化城的范围越来越大,居民也越来越多,从原来的召庙寺院开始,商铺、酒楼、饭馆等等不断在这座城池中出现,随之山西、河北等地的移民涌入,归化城变得越来越热闹,于是茶叶便顺理成章地进入归化城人的生活,人们利用城中遍地的泉水来沏泡茶叶,并且在城池东南西北四个拐角分别设立了品茗休息的茶坊,于是在归化城的历史上就分别有了东、南、西、北四个茶坊。
那么,茶坊桥和哪个茶坊有关呢?据史料记载:茶坊桥,在吕祖庙街东口外。根据这一信息,茶坊桥自然和东茶坊的关系最大,而之所以被叫做茶坊桥,也是因东茶坊而来。
据传,因东茶坊周围没什么集市,所以人们很少到此。但既然有东茶坊存在,人们也自然会来回行走,出城遇到河流阻挡,自然也会修桥建路,于是茶坊桥就这样出现了。
因为东茶坊几乎无人,茶坊桥又是百姓们为了过河临时修建的,所以这座桥在刚开始时是简易的,人们总是在春天建桥,夏季走桥,而在夏末、秋冬时无人问津。因为每到夏末秋初时,归化城的雨水增多,河流量增加,因此,简易的茶坊桥常常被洪水冲毁,于是茶坊桥几乎是年年修年年建。
东茶坊虽然过往人流不是很多,但从郎神庙、东茶坊、卧龙岗等地路经此桥入归化城的人也离不开此桥,这座桥年年建年年毁,既不方便也耗时耗财,于是清嘉庆22年(公元1817年),由东茶坊关帝庙主持募捐,山西人兰葆光撰书,将木桥改成了石桥。
山西商人兰葆光捐款出资,把这座木制的茶坊桥修建成为结实耐用的石头桥,并取名为“得胜桥”,兰葆光不光出资,还事无巨细,全权负责了建桥建工、组织人员等一系列事宜,于是人们为了感谢他在桥头处立了一块功德碑,记载了他所付出的一切,后来,人们觉得桥的造型奇特,桥拱特别的高,从远处看去就像一个驼背老者,得胜桥便又有了“罗锅桥”的别称。
到民国时期,因绥远城护城河水西流、卧龙岗修建龙泉公园等因素影响,桥下的水流渐渐减少,乃至此桥下无水。水河渐渐干涸,石桥也就被拆除了。因年代久远,所以见到这座桥真实样貌的人几乎已经没有了。
解放以后,东茶坊附近开始修建起房屋和工厂。再后来,建筑物越来越多,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热闹的早市、花卉市场出现在这里,成为城市中的一部分,茶坊桥也就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人们忘记这里曾经的河流,曾经的泉水,曾经的木桥和那形若罗锅的石拱桥。
这就是归化城的茶坊桥,因茶坊得名,因河水而生,因河水而灭,为了服务归化城的百姓默默服务并在时光的流逝中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