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一粒草种子的“旅行”

科研人员在种质资源库查看种子储存情况

在大青山脚下,有一座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多年来,蒙草员工奋战在高山、草原、戈壁、旷野,采集来一粒粒土生土长的优质草种,积累起了这座庞大的“小草诺亚方舟”。

记者跟随蒙草科研人员进入到零下20摄氏度的种质资源长期库里,穿着厚厚的棉大衣仍然会感到有点冷。库中紧密排列着一排排高高的架子,显得空间比较狭窄,架子每一层都有序存放着贴着二维码的玻璃瓶。

登记、鉴定、归档,蒙草科研人员为入库草种贴上身份二维码,这个二维码记录了一粒草种子从出生地到基因序列等各种关键信息,“小草诺亚方舟”里收集有地理标记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2200种,6万份;标本15万份;土壤150万份。还有18个种质材料分别搭载嫦娥五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进行航天诱变。

“只要一扫瓶子上的二维码,你就可以追溯到这粒种子的详细信息,叫什么、从哪来。”蒙草科研人员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建设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同时,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种业振兴行动,蒙草集团牵头从2020年开始筹建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我国草业发展“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加强源头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实现“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2022年12月5日,内蒙古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中心突出蒙草集团在草业领域科技创新优势,以“研发”作为产业,以“技术”作为产品,为草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全国34家草业领域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签订共建协议,构建起以企业为核心,平台为支撑,集聚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科企深度融合、资源要素集成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中心已建成“草种质创新与共性关键技术平台”,建立羊草、冰草高效遗传转化体系,通过草业技术成果管理服务平台成功转化“中草27号”羊草、中苜10号紫花苜蓿等11个牧草新品种,新建“保育繁推”一体化科研基地3万余亩。

(下转第2版)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