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万名律师进乡村”助推首府法治政府建设

本报讯(记者 武子暄)畅行法治,行稳致远。去年以来,我市坚持普法宣传与依法治理并举,通过全区开展的“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引导村民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最大限度化解矛盾,全力打通法治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为法治政府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谢谢您的到来,感谢律所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这些普通农民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与温暖。”近日,武川县大青山乡土城梁村村主任孙某拉着内蒙古汇孚律师事务所主任许益民的手激动万分。

此前,为解决村里牛羊喝水困难的问题,经过协商全体村民一致同意,在该村河沟水源处设置水槽,岂料,孙某在水槽拉运过程中发生事故造成脚部多处骨折,两次手术共花费7万元左右,医疗报销3.5万元,剩余部分皆由孙某自己承担。考虑到孙某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村委会组织村民协商打算为孙某筹集一部分医疗费用,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联系了帮扶律师事务所——内蒙古汇孚律师事务所,该律所主任许益民来到村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在情理和法理的双重作用下,双方最终达成协议,村民按照每家每户牛羊数量分摊为基准,每只羊5元,每头牛20元,为孙某资助医药费用,并签署了协议。

2022年,全市145家律师事务所与80家司法所完成对接,签订服务协议1783个,各律师事务所开展法律服务266次,促进息访止纷28件,开展涉农法律咨询132场,为民营企业提供咨询496次,开展政策宣讲113场。形成了“若辉普法”等多个法律品牌。

当得知和林县大红城乡郑三号行政村辖区内坝沟、33号、42 号3个自然村村民针对土地承包合同产生了纠纷,合星律师事务所律师立刻赶往大红城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进行调解,及时有效化解了矛盾;在托县郝家窑村举办的普法宣传活动中,内蒙古坤雅律师事务所律师现场为当事人进行调解,暖了村民的心;点开若辉线上普法小课堂,一个又一个由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改编的普法情景小剧既生动又通俗易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普及了法律常识,而线上普法,也仅仅是法律服务中的一项内容,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自2022年5月与土左旗北什轴乡签订《法律服务结对帮扶协议》以来,为当地群众提供关于婚姻家庭、土地纠纷、劳动用工、合同审查、民间借贷、侵权责任等方面的法律服务。

在开展村(居)法律顾问“五个一”活动中,各律所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将“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如北京市盈科(呼和浩特)律师事务所结合主题党日活动,深入武川县黑沙兔村,以法律服务助力脱贫致富。与司法所对接建立了律师服务平台,公布律师联系方式,定期开展线下法律咨询,化解村民矛盾纠纷。在村委会设置律师服务值班室,对于农民工、特殊群体、易返贫致贫户“三类服务对象”进行重点帮扶,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

(下转第2版)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