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上一版 下一版  

呼和浩特:共育团结花 共享幸福果

南柴火市街小学社团活动

2023年玉泉区“民族政策宣传月”活动现场的传统工艺品展示区。

56路民族团结号公交车

赛罕区人民武装部军民共建民族团结少年军校

蒙草邀请各族青少年开展种植实践

民族团结有奖问答

●本报记者 刘沙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厚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沃土,促进全市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开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崭新局面,谱写了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辉煌篇章。

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画出最大同心圆

一直以来,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动摇,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一项强基固本的根本任务来抓,不断增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呼和浩特市各级党委(党组)紧紧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深入实施《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坚持把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强化制度保障。切实发挥民委委员制度强大合力,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民委委员制度,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等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督查、同落实、同考核,加强对各旗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直属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内容,贯彻到各领域、各环节,体现在各部门、各行业。

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有形有感有效,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精准实施示范引领、固本强基、培根铸魂工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体系。

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民族工作网络,市县(旗区)两级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兼任同级民委主任全覆盖,全市76个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副书记兼任统战委员,1389个村(社区)全部配备专兼职民族工作联络员,将民族事务纳入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将各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基层治理体系,推动民族工作持续向基层延伸,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高位推动、系统谋划下,我市民族工作始终沿着党中央确定的正确道路不断前进。

以创新载体为抓手 开出最美团结花

在呼和浩特,各族人民在党的阳光雨露沐浴下,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回民区三顺店社区,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在我们社区,老年大学中的唱歌班、舞蹈班、书法班都有各族居民参加,我们还打造了中华文化长廊、‘民族团结’综合服务平台等,通过开展红色主题文艺演出、民族政策宣讲等活动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也是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居民云素英表示,各文艺团队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文艺活动,深入交流、培养、融洽各族群众感情,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关上单元门,我们是一家人;打开单元门,社区是一家人。在大伙心里,中华民族是一家,共同团结奋斗才有今天的好生活。”

小社区,大民生。社区是城市管理的细胞、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梦想。呼和浩特市将着力点放在社区,根据群众需求,设立各类文化活动场所,以结亲困难群众、宣讲民族政策、参加现场接访、化解问题矛盾、办结一批实事的“五个一”行动为载体,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开展老旧小区“拆墙并院”工程,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和迁徙流动的社会条件,将社区打造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为抓手,选树民族团结“最美家庭”先进典型;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以思想教育为先导 汇聚最大正能量

根深方可叶茂,本固才能枝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公众号上,每月一期的“石榴籽之声”如期出现。“‘石榴籽之声’每期的内容主要以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等为主题,我们会通过诵读、拍摄微电影等形式展现给同学们,让大家感受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实现我们每个人的梦想。”“石榴籽之声”的制作者之一罗娜介绍道。

长期以来,该学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开设系列专题课程、开展校外交流活动、观看专题纪录片等,提升师生民族理论政策、民族知识知晓率。以专题讲授、实践教学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讲深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学院还以不同视角为切入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每一门思政课的教学中,面向2021级学生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增强学生们的“五个认同”意识,从理论层面和情感层面了解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昭君博物院,一场以“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正在举行,不断吸引着游客驻足聆听。“我是带孩子来昭君博物院参观的,想让他感受一下我们厚重的历史文化,正好有这个活动就参加了,我觉得特别好,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意识,既有趣也很有意义。”游客李国鸿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有形有感有效,通过线上线下摄影、剪纸、绘画、书法展览、武术比赛以及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充分调动各旗县区、市属各部门各单位深入开展“讲好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活动,集中展示首府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各文化场馆中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在村(社区)基层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讲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并充分调动群团组织优势,组织动员各族群众群体,开展各族劳模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创建共争“小石榴籽章”各族青少年交流特色品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文化基础。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资源力量,推出《共绘发展同心圆》《这就是我生活的呼和浩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益宣传片》《青城石榴红 模范风采展》等微视频,开设“共话青城石榴籽”等微博互动话题,开通民族团结进步公益手机彩铃、短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生动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使民族团结工作真正做到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 形成最大公约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五一”小长假,新城区恼包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超市老板娘冯婷莉正在忙碌着,“这几天游客多,我们小店每天都很忙,有的外地游客还会留下地址,让我们发些咱们呼和浩特的特产,结束一天的工作有时候都是深夜了。虽然忙碌,但工作起来依然有劲头,因为现在的日子是以前的我做梦都想不到的。”冯婷莉口中的转变发生在2019年,这一年,恼包村完成了整村搬迁工作,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产业,先后成立了8家公司,建设了恼包水世界、观景摩天轮、奥莱购物商城等大型文旅综合体。

“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村集体搭建的文旅产业为主的平台年产值突破3亿多元,为本村及周边村庄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0元。”恼包村驻村第一书记付金城介绍道。

恼包村的蝶变只是我市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制定“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等5个文件,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选派优秀科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组建驻村工作队,在“守底线、促衔接”的同时,切实维护和巩固了农村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大好局面。实施统一战线“同心助力乡村振兴 中华民族一家亲”项目,聚焦乡村振兴、文化和民生发展等8个领域,引领带动各族干部群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制定印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方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引导农村各族群众“坚定信心跟党走”,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全国一道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最好的民族团结就是实现共同发展。打开属于呼和浩特的时代画卷,一幅幅幸福图景生动展现:70%以上财力用于发展普惠共享的社会民生事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障网织得更加紧密,兜底政策日益完善,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燃煤散烧综合治理、打造“口袋公园”等一大批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的项目,从2014年至2021年连续获得“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荣获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城市、无废城市、海绵城市等10多个“国字号”荣誉称号,2023年成功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踏上新征程,首府350万各族儿女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继续踔厉奋发、团结奋斗,携手创造新的辉煌,在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中贡献首府力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