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上接第1版)2021年5月22日凌晨,应急管理部指挥大厅灯火通明。针对21日晚间云南漾濞6.4级地震调度刚刚结束,此时又一条消息传来——2时4分,青海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新的紧急调度旋即开始,多路救援队伍星夜驰援,两支应急管理部工作组于凌晨乘飞机直奔震区。

处置科学、高效运转,源自体制机制法制不断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从37个增加到44个;《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的意见》出台,指导地方健全机构,落实主体责任。

2018年,整合11个部门13项职能的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新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下,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得到更好理顺,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形成更强合力、更优效能。

……

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不久前表示,2018年以来,各种自然灾害年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前五年均值相比下降54.3%。

这是一组“关口前移”的“第一次”——

第一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第一次全面摸清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开展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

始于2020年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彰显了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之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游志斌认为,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这一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引领下,我国部署实施一系列“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有效提高了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更好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一幕一切为了生命的“攀爬”——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救援队伍紧握绳索攀爬过江、抬着老乡踏过树枝“桥梁”,呈现新时代的“飞夺泸定桥”。

震后4小时,救援突击队进入第一个“断路、断网、断电、断水”的“四断孤岛村”;震后32小时,各方救援力量全线进入12个“四断孤岛村”。地震发生后48小时内,完成整个震区第一轮面上搜救任务,72小时内,完成第二轮深度搜救任务。

抢抓72小时救援黄金期,应急救援能力至关重要。

不断增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力军、国家队作用,组建113支重型和291支轻型地震专业救援队;基本建成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实现灾后12小时内快速运抵灾区;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应急通信保障系统……

从队伍建设到物资保障,再到科技支撑,一系列指标显示我国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以有效救援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取得一系列新进展,但在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有效防范应对新风险面临更大挑战。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郑国光认为,要持续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构建常态化风险普查评估制度,推动风险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预防灾害风险意识。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刘夏村、王曦、叶昊鸣、张海磊)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