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慧慧 文/图
走进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一面面“党建文化墙”,俨然“文化长廊”,在机关四楼拐角处的“悦读屋”,一排排书架整齐而立,各种图书、期刊琳琅满目……处处透着浓浓的学习氛围,学习的清风扑面而来。
党员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围绕“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这一总目标,以打造“最强党支部”为依托,以建设“惟公惟民 科学立法 有效监督 保障履职”党建品牌为抓手,通过构建“集中领学、联动融学、氛围促学、个人自学、实践研学”的“五学”新模式,为党员干部“强身健脑”,补足精神之“钙”,引导大家在理论修养、素质提升中守正创新,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抓工作、解难题的能力。
以学提站位 集中领学有高度
政治建设在机关党的各项建设中居于统帅领导地位,具有管总的重大作用,是加强机关党建的“根”与“魂”。
在实践中,为提高全体机关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坚定政治信仰,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充分发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引领作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第一任务”“第一节课”。同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动领学促学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经常性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学习会,就做好机关党建工作、抓好理论武装等与党员干部进行座谈交流。机关各党支部书记讲授专题党课,开展集中领学,确保党员干部扎实理论之根、夯实思想之基。
市人大常委会还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人大机关授课,先后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组织法、立法法、机关党建等专题讲座,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和履职能力。
以学促发展 联动融学有广度
在大召社区滨河小区、印象江南小区等居民区,都能见到“红马甲”忙碌的身影:拾垃圾捡烟头、清理楼道杂物、摆放非机动车、宣传创城知识……这是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四个党支部陆续在包联的大召社区开展“青城有爱 创城有我”主题党日活动,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积极探索融合思路和方法,建立机关党建联系点机制,与包联共建大召社区签订党建联合体共建协议书,与内蒙古法官进修学院党总支就全面推进“最强党支部”建设、打造特色党建文化阵地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推动“共学、共建、共享、共进、共育”。
市人大常委会以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抓手,探索建立“一名人大代表就是一位党务发言人”机制,强化代表政治学习、组织开展代表活动,从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方面精准发力,在开展“党建+民族团结”“党建+创城”等主题实践活动和“在职党员进社区”“送法进校园”等志愿服务活动中使党的最新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学凝共识 氛围促学有力度
打开呼和浩特人大网站、“首府人大”微信公众号,在“机关党建”专栏里,不仅展示了各支部开展集体学习的动态消息,还展示了各支部赴包联社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内容。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坚持线上线下宣传齐发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开辟专栏,及时推送主流信息,让理论知识的精神养料真正从“指间”流淌到“心尖”。同时,在办公楼层、包联乡镇和社区全方位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用好用活用实机关“悦读屋”“学习讲堂”等阵地,开展读书座谈会、专题分享会,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主旋律电影,让党员干部在党性洗礼中坚守初心、补钙铸魂。
以学增本领 个人自学有强度
党员学习教育既要加强集体学习,又需要组织活泼新颖的个人自学。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以“配齐资料方便学、线上线下深入学”为抓手,及时订购“四史”用书,给党员干部发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民族理论政策等书籍,督促党员干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党员学习教育形式,积极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作用,开展内容丰富、灵活便捷的学习活动,依托“学习强国”“青城先锋”“青城机关大讲堂” “呼和浩特人大网站”等平台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充分调动党员干部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着重加强“学习强国”学用常态化,每周通报学习情况,营造出以赛促学、以学促干的浓厚氛围,推动机关党员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以学解难题 实践研学有深度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 ,注重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形成了科学的调研理论和工作方法,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文旅产业发展、争创“三个城市”、乡村振兴、反电信网络诈骗等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21篇,聚焦创城工作重点、难点和群众关注热点,精选议题,组织开展执法检查、调研视察等监督活动,在收集解决基层群众诉求的同时,贯彻落实好市委各项重点工作部署,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之“矢”去“射”本职工作之“的”。市人大常委会选派挂职干部和驻村干部到基层一线挑重担,在提高群众收入、营造美好环境、培育文明乡风、推进乡村治理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助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在《呼和浩特市湿地保护条例》《呼和浩特市养犬管理规定》《呼和浩特市禁牧休牧条例》等小切口法规的制定上,发挥出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作用,打通立法民意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