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聚焦完成“两件大事”

我区交通运输业当好“开路”先锋

本报讯(记者 云艳芳)5月26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5场)——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专场。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2年底,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1.6万公里,12个盟市所在地全部通高速公路,103个旗县(市区)全部通一级及以上公路,具备条件的苏木乡镇、嘎查村全部通硬化路,高速、一级公路出区通道达到46个,与周边8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12个公路口岸全部通二级及以上公路,“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内蒙古境内路段正在加快建设,自治区“四横十二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初步形成。

加快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着力加快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力争年底铁路货物周转量占综合运输比例达到56%。探索建设充电、加氢、加气与加油一体的综合能源补给站。年内,实现开通运营的89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具备条件的普通干线公路充电服务设施全覆盖;力争全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全部是新能源车辆;建设项目固废利用总量计划达到400万吨以上,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的废旧路面材料回收利用率达到100%。

加快补齐沿边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今年开工建设G331路井——甜水井等4个项目517公里,建成阿尔诺尔布敦——乌里雅斯太245公里,确保2024年沿边国道全线以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建成通车,为吸引更多的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提供交通保障。

夯实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基础。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专项整治任务,今年计划实施危桥改造185座、公路安全设施提升工程180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00公里,紧盯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加强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管理、整改闭环,构建专项治理和预防为主的防控模式。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流通体系

着力加强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内蒙古段和自治区“四横十二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提高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连通水平。加快东西大通道高速公路建设进度,确保2024年主体贯通。

着力强化系统集成。建设呼和浩特、包头、通辽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赤峰、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建设呼和浩特新机场等综合客运枢纽。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综合货运枢纽,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系统集成水平。

着力促进降本增效。优化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提升农产品上行能力。配合邮政部门新增嘎查村寄递物流点3500个,基本实现农村牧区寄递物流综合服务全覆盖。推进2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培育5家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企业,制定乳制品、肉制品冷链物流地方标准2项。推进“司机之家”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营,持续推进落实各类通行费优惠政策。

推进交通运输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建成海拉尔——满洲里、二连浩特——赛汉塔拉高速公路,实现综合枢纽口岸通高速公路。积极融入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展,加快甘其毛都——海流图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开工建设G1816荣乌高速乌海至石嘴山等公路通道建设。

加强制度规则“软联通”。提升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水平,优化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业务,切实做到工作流程“扁平化”,促进国际道路业务办事“高效化”。鼓励更多企业开展TIR(《国际公路运输公约》)运输,充分发挥TIR“门到门”运输优势,加速国内国际市场互联互通,提高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

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完善交通运输骨干网络。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推动构建“横贯东西、纵连南北、顺通北京、畅联八省、抵边达海、城乡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今年计划完成公路交通投资350亿元,力争开工建设公路里程1万公里。

提升农村牧区公路通达深度。加快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抵边自然村通硬化路和农村牧区旅游路、产业路、联网路建设,全年开工建设农村牧区公路5000公里,完工4200公里,新增300个自然村通硬化路。

深化“四好农村路”与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今年力争创建4个国家级、10个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鼓励各地结合示范县创建打造最美草原、森林、沙漠、沿黄公路品牌。开展第一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作,以此为载体,以点带面提升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城乡客运服务多元化供给,推进定制旅游班线、一站多点客运试点和适老化公共交通改造。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