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做好这篇“大文章”,田间地头有答卷

6月5日下午,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察看土壤、种子样品等展示,对当地开展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推动科学灌溉,推广现代农业表示肯定。

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自1978年起,该林场大力治理耕地盐碱化造成的土地沙化问题,累计造林3.9万亩。

这是近一个月来,总书记再次走进他关切的盐碱地。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盐碱地是荒漠化沙化土地的重要类型之一,“三北”地区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盐碱地面积均占全国的八成以上。在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国情下,作为盐碱地最多的国家之一,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意义重大。

(一)

总书记的嘱托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田间地头的答卷:盐碱地里麦穗香

孟夏,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麦浪滚滚。

正在查看小麦籽粒饱满度的村民杨东进捧着麦穗深吸一口气,笑得合不拢嘴:“香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这里属近海区域,土壤盐碱度高。曾经“收麦子用手拔,种一瓢收一斗”,一亩地打百来斤粮,如果年景不好,麦种都收不回。

2013年,科技部、中科院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天津启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针对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盐碱化问题,重点突破“土、肥、水、种”关键技术。

“通过水资源高效利用、咸水灌溉、抗逆植物品种选育,这里不再是贫瘠薄田。”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说。

黄骅旱碱麦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出粉率、面筋含量高,韧性强。“土壤改良、粮食增产,靠的是新品种、新技术。”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

谈话间,他家新蒸的大馒头出笼,热气腾腾。掰一块放到嘴里,软弹可口,香中带甜。

部委声音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将盐碱地作为调查内容之一,通过详查基本确定全国现有盐碱地分布范围及面积,为盐碱地治理和利用提供了底图底数。

国务院2022年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将盐碱地普查作为重点内容优先实施,对全国盐碱地集中分布的重点县开展盐碱地普查。

自然资源部2021年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逐地块对盐碱地是否适宜开发为耕地进行分析评价,为科学合理利用盐碱地提供支撑。

专家观点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凤荣:

2011年,原农业部在18个省份开展调查,可利用盐碱地总面积29896万亩。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到2019年底全国盐碱地面积11485万亩。最近40年,盐碱地面积发生很大变化,如华北平原通过建设排水系统,加上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开垦为耕地;西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许多盐碱地通过引水灌溉开发为农田。

(二)

总书记的嘱托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市考察时指出,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 (下转第4版)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