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田间地头的答卷:试验田就是实验室
一年间,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专班成员从8人增至20人。
“‘80后’‘90后’占大多数,年轻人干劲儿高,都在海南做试验。”郭夏宇副研究员和年轻同事们年初从长沙来到三亚,天天扎在沿海滩涂的试验田,这里就是他们的实验室。刚刚完成早季耐盐碱水稻收割,他们正忙着测产和样本分析。
每年年底,他们会将几十个水稻品种,严格对应不同含盐量,播种到三亚的沿海滩涂中去。按照精确设计的栽培方案,去发掘和“训练”每个品种的耐盐碱潜力和特性。到次年5月水稻成熟时,再进行收获采样,通过庞杂繁琐的数据比对,筛选出最耐盐碱的品种。
这样的工作他们已经坚持了5年。
努力换来了令人兴奋的成果,目前他们已在全国完成近10万亩盐碱地改良,种植耐盐碱水稻60万亩。内蒙古兴安盟、新疆喀什、海南崖州、江苏南通等试验田纷纷创造了不同类型盐碱地水稻亩产新纪录。
“要实现袁隆平院士在盐碱地‘再造亿亩良田’的目标,首要任务是选育耐盐碱稻种。”郭夏宇说,中心的研究近期取得突破,发掘出1个主效耐碱基因、6个正调控耐盐基因、8个负调控耐盐基因等一批优异耐盐碱功能基因,还有11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并实现产业化。
部委声音
自然资源部设立了吉林大安盐碱地整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探索构建盐碱地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因地制宜的盐碱地治理技术体系。
科技部“十四五”期间推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构建盐碱地等中低产田分区分类综合治理模式。
专家观点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郧文聚: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增加耕地主要潜力在合理开发盐碱地。经过几代人努力,相关科技储备比较充分,关键是搞好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
(三)
总书记的嘱托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田间地头的答卷:向盐碱地要热量要蛋白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苜蓿草将迎来头茬收获期。
3年前这里还是“处处露白斑,种啥啥不成”的撂荒盐碱地。2020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和宁夏千叶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这块试验田里开展微生物和牧草种植相结合修复盐碱地的工作。
“头年出苗率不到30%,次年70%,第三年90%,产量也越来越高,今年已变成亩产超1吨的高产田。”管护试验田的千叶青公司科研部部长刘金龙说。
得黄河灌溉之利,宁夏平原自古有“塞上江南”美誉。然而由于干旱少雨、蒸发强烈,灌区土壤盐渍化严重,目前全区有盐渍化耕地248.7万亩。
以前治理突出化学改良、大水排盐,成本高、维护难。如今通过选育耐盐碱植物、改善土壤条件以适应盐碱地。“就像中医治疗,重在调理土壤土质,不能立竿见影,但生态扰动小,可实现持久康复。”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凤霞说。
苜蓿草粗蛋白质含量高,能提高牛奶乳蛋白含量,且耐寒、耐旱、耐盐碱,轮作种植能够提高中低产田土壤肥力,满足饲草需求同时避免养殖业“与粮争地”。
部委声音
农业农村部将指导支持盐碱地资源优势地区,加快盐碱地特色农业品牌标准化建设,结合现有政策项目,衔接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打造一批像“盐池滩羊”这样的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品牌。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将积极为盐碱地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专家观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林草局盐碱地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华新:
我国是耐旱耐碱植物品种最丰富的国家,相关物种500多种。我们中心在滨海地区、河套平原建有种质资源库,为进一步培育优良耐盐碱林草种质准备了种质保障。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我们中心建有一个一千亩的试验基地。盐碱地是一块未开发的净土,要为后世子孙保护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 记者 王立彬、范世辉、周勉、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