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武子暄)近年来,赛罕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落实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工作,不断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让人民群众的权益在每一件小事中得到保障。截至目前,共建立调解组织247个,调解员有721人。每月25日之前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实现了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
“这个调解工作室办得好,有矛盾可以找调解员,帮助我解决了大问题。”日前,赛罕区保素村村民刘某将一面印有“依法调解促和谐 排忧解难暖民心”的锦旗送到了赛罕区司法局巴彦司法所的“老刘人民调解室”,感谢调解员帮他解决了“心病”。
事情要从前年说起,刘某承包土地内的水渠被村民赵某推平,近两年来无法灌溉,刘某多次找到赵某协商均无果,今年初,眼看着春耕在即,无奈的刘某来到巴彦街道寻求帮助,巴彦街道党工委书记狄明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了司法所进行调解。巴彦司法所所长王利君、“老刘人民调解室”调解员刘红军第一时间到达保素村实地了解情况,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发生过争执,情绪比较激动,调解员采取“先普法,后调解”的办法,首先向双方当事人普及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醒双方当事人理性处理,之后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向“中和”方向发展,并采取“背对背”的方法分别进行摸底、疏导。最终,双方当事人在王利君和刘红军的不懈努力下达成调解协议。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赛罕区司法局指导各乡镇、街道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就地、及时、高效调解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为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选派工作踏实、阅历丰富、法律知识深厚、为人谦虚平和的人民调解员,成立个人调解室,如巴彦司法所的“老刘人民调解室”、昭乌达南路司法所的“莫日根其木格人民调解室”等,用真心、真情、真知将人民群众的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受到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赛罕区司法局加大隐患排查、着力疑难案件、注重调解组织建设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以“三突出”扎实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一是突出源头预防,积极构建集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及时化解、实时反馈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开展定期集中排查,在全国两会、重要节点等敏感时期开展专项排查化解活动,严格实行矛盾纠纷“零报告”、分级预警、重大社情报告和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等工作制度,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二是突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推动在医疗纠纷、劳动争议、征地拆迁、交通事故、消费者权益保护、物业管理等矛盾纠纷相对集中、多发的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成立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调解品牌。同时注重对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途径。
三是突出多元化解,以“一站式”矛调中心建设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网络,积极推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调解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各类调解的衔接联动,激发新活力,实现了人民群众办理调解申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多元解纷新局面。同时,不断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在人民调解工作中,注重加强三种调解手段的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做好工作制度、调解活动、司法确认“三个衔接”,切实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贯穿于矛盾纠纷调解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