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美丽青城 文明花开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让志愿服务在温暖城市的路上延续

“山丹蓝”志愿服务队为居民讲解消防知识

●本报记者 吕会生 文/图

“您好,欢迎来到呼和浩特东站,有什么可以帮您?”“我是昭君博物院的志愿者,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走在首府的大街小巷、游园景点,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赛罕区山丹街消防救援站站长王昊就是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

赛罕区前尔什村村民包永岗身患强直性脊柱炎多年,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王昊得知后,几年来,他经常带领队员为包永岗的两个孩子义务补课,并送去学习用品;他还帮助包永岗销售农产品,自发筹集资金解决其冬季取暖问题。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蒙古族老党员杨汉杰今年90岁高龄,由于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王昊带领队员定期上门服务,为老人送去生活用品,修理更换家用电器,消除家中的安全隐患。多年来,王昊率领“山丹蓝”志愿服务队倾情奉献、主动服务,赢得了广泛赞誉。2021年,王昊荣获“内蒙古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称号。今年,赛罕区山丹街消防救援站被中宣部命名为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所79个、站1278个,实现了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群众在哪里,学雷锋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2016年,“80后”企业家李佼第一次组织公益活动,是去武川县第一小学进行捐赠,至今,他已累计组织和参加公益活动200多场次。多年来,李佼为留守儿童送去新衣服、新书包、课外书,为养老院的老人送去米面油、营养品、药品……“公益是我的第二份事业,我希望怀着温暖和感恩之心去帮助更多的人。”李佼说。

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市将志愿服务工作推向新高度。通过不断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形成了党员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截至目前,我市在册志愿组织3809支,注册志愿者375632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672279小时。

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今年,我市还培育打造了志愿服务品牌,扶持和培育“蜗牛带我去散步”“小小书桥”等29个县域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青城济夕”“小桔灯”等35个市属委办局特色志愿项目,并按月策划推出相关活动500余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我市各地积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风气,学雷锋、做志愿者的氛围更加浓厚。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呼和浩特市现代信息技术学校副校长韩佳彤连续8年带领“韩佳彤劳模创新工作室”志愿者前往市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退休困难职工、困难老党员家里,为他们送去了春节用品和慰问金。多年来,韩佳彤自筹资金关爱孤寡老人、社区贫困户,连续数年献爱心、做公益、义务培养技能人才,累计投入达200多万元。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近年来,我市已涌现出市级道德模范395人,自治区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82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3人,青城好人708人,内蒙古好人138人,中国好人25人。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