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读书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自然文学大有可为

■常耀宗

去年,我国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许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试想一下,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呢?事实证明,一来我国生态环境本身还很脆弱,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二来大众对自然的态度及其行为还有待改变与改观。总而言之,地球只有一个,自然资源有限,不珍惜不节制到头来只会深受其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做好公众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这其中,自然文学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将笔触伸向人与自然,表现万物间平衡平等、和谐相处关系。它的取材可以是一点、一线、一面,但它透视的是关于“网”的大道理,即通过展现人与自然彼此依存的关联,让我们明白自然的构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共存亡的格局。而人,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切不可自视甚高。实质上,人与自然本身互相依赖不分彼此。推而广之,自然存万物,万物得自然和以生,得自然养以成,故我们应当感恩山水林田湖草,感恩自然。那么,自然文学当何为?在我看来,其使命就在于把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层关联充分反映出来,把人对自然的认同、尊重以及人在其间的责任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意在唤醒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为动员他们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华生态之美蕴涵发展之力。6月22曰,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登上《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该报道说: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治理典范,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四分之一来自中国。面对如此成就,我们欣喜万分,但我们更要沉着冷静,保持定力。首先,成就是认可更是动力。其次,就目前而言,成就背后对内是经验总结,对外是经验介绍。自然文学的担当与作为就是主动融入新的传播格局,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从走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中、从中国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与丰富成果中,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好声音,积极展现自然文学的大作为,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推动美丽世界不断舒展新画卷。具体来讲,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对外交流平台和传播途径,加强自然文学国际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可将自然文学与影视、舞台等多元艺术形式转化融合,推动中华生态文化走出去,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进而作用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守护地球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在路上。所以,作家对自然仍需深入细致地观察“体检”,更需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去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动实践和多彩故事,谱写出新时代的自然华章,有力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给人心灵以启迪,自然文学定会大有可为。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