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梁婧姝 实习记者 若谷)暑假来临,不少人会选择外出旅游,夏季是各类蚊虫的活跃期,如何避免或预防被昆虫所伤?记者采访了市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刘明法。
“被蜂蜇伤是市民夏季外出露营常见的情况,大家在野外时都要多留心。”刘明法介绍,在北方致人受伤的昆虫类型相对较少,来门诊的患者多为被蜂白蜇伤。
“蜂毒可以引起神经毒、溶血、出血、肝脏或肾脏损害,也可以引起过敏反应。被蜂蜇伤,是指人被蜂尾蜇伤,毒液注入人体,或伴刺留皮内所致。蜇伤后,皮肤局部会出现红肿刺痛,或有头晕恶心等症出现。严重时身体可产生大面积肿胀,偶尔可引起组织坏死,出现无力、发热等全身症状,再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另外,如被大黄蜂蜇伤,可导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脏和呼吸麻痹等,甚至会导致死亡。”刘明法说。
刘明法提醒:“一旦遭遇蜂群攻击,不要四处乱跑,应该就地蹲下,用衣物遮挡头和身体其他裸露部位,等待蜂群攻击平息后再离开。万一受到胡蜂蜇伤,应立即挑除尾刺,切记不可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胡蜂的毒液为碱性,伤口可用食醋等弱酸性物质冲洗,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那么,在野外该如何预防被蜂蜇伤呢?刘明法告诉记者:“市民在野外时要注意留心观察,避免在蜂巢附近活动;去野外时,尽量穿长衣长裤,并戴帽子,避免深色、毛织品或表面粗糙的衣帽;在野外时,要避免使用香味浓郁的化妆品,可适当涂抹防止蚊虫叮咬的药物。被蜂群攻击时,不要试图逃跑或反击,应就地蹲下,用衣物遮盖裸露部位,等待蜂群攻击平息后再离开。”
刘明法提醒:“如果暑假去南方旅游,比较高发的情况是被蜱虫咬伤。被蜱虫咬伤后,最好不要自己生拉硬拽地强行去除蜱虫,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可以用酒精或碘伏涂抹于虫体,使其死亡后,用镊子贴近皮肤,夹住其头部,慢慢向上拉,将虫体完整取下,取下虫体后,先用干净的水冲洗伤口,再做局部消毒处理。实际操作中,完整取出蜱虫比较困难,而且蜱虫可能导致很多传染病,因此被蜱虫叮咬后,还是建议尽早就医。”
刘明法提醒:“市民如发生以上情况,请及时在当地就近诊疗。目前市医院已开设24小时动物致伤门诊,并且我院与玉泉区红十字医院已经形成联合治疗上下转诊关系,完全可以满足大家的就诊需求。”
“另外提醒去海边游玩的人们,还需要提防海蜇、毒水母等,包括一些水螅、海葵和珊瑚,都有伤人的可能。如果被一般的水母刺伤后,症状多为皮肤发痒、灼烧并引起疼痛。重者甚至会失去知觉。被海蜇蜇伤后,要立即上岸,尽快脱离蜇伤环境,并用海水反复冲洗蜇伤部位,尽量清除局部毒液,但切勿用水或生理盐水清洗,避免因引起毒素的大量释放而加重病情。有条件的话用塑料硬卡片(如银行卡)、镊子等工具清除残留在皮肤中的海蜇触手及刺丝囊,禁止用手直接接触、禁止用力摩擦蜇伤部位。去除触手和刺丝囊后,用40-50℃热水浸泡蜇伤部位,持续20分钟。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十几分钟至6小时内突然出现急性肺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甚至死亡。所以患者在现场处理伤口后,应尽快送往医院诊治,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刘明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