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婧姝 文/图
下过雨的南壕赖林场,处处孕育着生机与活力。挺拔的云杉苍翠欲滴,茂密的小草晶莹剔透,油绿的樟子松松针上一串串明亮的雨珠格外耀眼。
“立秋后,咱们就能大面积补种了,这场雨下得正好。”驱车一个小时,南壕赖林场场长杨来钱从清水河县城关镇赶到林场开始一天的工作。
位于清水河县城西北部的南壕赖林场,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建设地区之一,也是我市最早开始建设的一批“三北”防护林场。
几十年前,由于库布齐沙漠向东侵蚀,清水河县喇嘛湾镇贾浪沟和沙沟一带良田、村庄、道路被淹没,形成了南壕赖沙坝。沙漠随风继续东移,喇嘛湾镇、宏河镇、五良太乡三个乡镇百余里的风沙带,让南壕赖沙坝成了黄河东岸沙漠源头。植被稀少,土地沙化,生态系统日趋恶化。
1978年,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南壕赖沙坝迎来了改变。
林场是在沙坝上建立的,建设初期以防沙固沙为主,在树种选择上,用沙柳、柠条、踏郎等树种在流动沙丘进行了固沙造林;在半流动沙丘用白榆、柠条防风固沙;在固定沙丘用油松、樟子松、钻天杨、青杨、箭小、柠条树种,特别是樟子松造林获得了成功。在生产试验中逐步淘汰不适宜造林树种,如国槐、洋槐、紫穗穗、桑树等,经过多次试验研究,确立了以箭小、青杨为主的杨树造林树种和以柠条为主的灌木造林树种。经过多年来的奋斗,到1987年时,林场境内的大部分沙丘都得到了治理,防沙固沙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刚参加工作时,正是‘三北’二期工程建设之初。原来的一期工程树木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成活率不是很高。二期工程开始逐步逐年扩大造林面积。原来是流动沙丘覆盖的地区,曾经沙进人退,经过我们不懈努力,逐步实现了人进沙退。”杨来钱告诉记者。
1992年,林场开始进行人工模拟飞播造林,主要播种柠条、踏郎等灌木树种,加快了造林速度。同时,开始引进新品种、新树种造林,大规模推广应用水平沟深植造林技术。
2010年开始,逐步在现有林下种植樟子松,对原有林分进行改造提升,每年改造面积200亩。
昔日黄沙滚滚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如今,南壕赖林场境内林茂草丰,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无数林草人的并肩作战,让南壕赖沙坝变成了总面积达4132公顷的绿水青山。
近年来,清水河县一直把“生态立县”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先后组织实施了以“三北”防护林、黄河生态廊道、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为主的一系列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极大增加了林草地面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至“十三五”末,全县各类林木保存面积13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草地保有面积166.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40.1%,建成生态经济兼用林88万亩,国家级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各1个。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中国生态魅力县城”等诸多荣誉。
2022年,清水河县实施黄河重点生态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沿黄廊道生态建设等项目,完成国土绿化45.85万亩、占全市绿化总面积的80%。
“十四五”期间,清水河县将聚焦“三北”六期、黄河流域沙化土地可持续治理等重点工程,不断提升沿黄区域森林、草原、湿地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力争在2021—202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8万亩,使草原得到自然修复,植被实现明显恢复。
“下一步,清水河县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巩固发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按照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立足我县位于黄河几字弯地理实际,以‘生态立县、生态强县、生态优县、生态兴县、生态富民’为总目标,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努力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按照‘一品、两带、三廊、六园、多点’生态布局,将重点区域绿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抚育、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延长期补助等重点工程应列尽列到‘三北’六期规划中,精心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并不断加强林草资源管护,落实禁牧休牧、防沙治沙等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有所增加,林分质量精准提升,草原得到自然修复,以实际行动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清水河县林草局副局长刘维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