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吕会生)2023年,土左旗毕克齐镇结合挖掘腊铺村史馆四眼井的故事,吸纳了镇内年轻干部、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民族团结示范者等20余名志愿者,成立了“四眼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志愿服务队,以非遗文化的形式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据介绍,该志愿服务队取名为“四眼井”,源于毕克齐镇腊铺村的古迹四眼井。清朝初期,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落后,水质好的深水井又非常少,生活在当地的各族村民要去很远的地方取水,喝的是水质比较差的河水。村民们为了能便利地吃上井水,于是集资出力打了一眼出水井。村落的形成、人员的聚集一般都邻水而建,因为这口水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于此。随着人口的增多,打水的队伍排起了长龙,原有的一眼井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村民们想了个办法,就是在这口井上打了4个井眼,井面开四孔,这四孔由四块长条老麻石打磨拼接而出,形成了四眼井。四眼井的出现大大解决了人们吃水不便的难题。当地的人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就将水井所在的巷子起名为“四眼井巷”。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迭,四眼井逐渐被废弃,村民们也在多地打了各种各样的井,但“四眼井巷”这个称呼流传至今,因为当时各族人民荣辱与共、共同和谐生活的场景已深入人心,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以四眼井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四眼井的故事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感动于四眼井的故事,所以我们志愿服务队取名为‘四眼井’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宣讲志愿服务队。”毕克齐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王卉说。
现在,“四眼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志愿服务队依托“一所三站一点”(即毕克齐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杨家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腊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鸟尔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镇司法所志愿服务站点)开展活动。今年,志愿服务队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开展民族政策宣讲30余场,讲述民族团结故事10余场,迎接现场观摩10余场,受众达2000余人次,还吸引了清华大学学生多次到镇内进行观摩学习。
土左旗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副主任郭静表示,“四眼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志愿服务队是土左旗“籽籽同心”石榴红志愿服务总队较有特色的一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各小分队通过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传递民族团结声音,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展示民族团结成果。通过理论宣讲、非遗文化实践传播民族团结故事,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传播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