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民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回民区呼钢小区大变样——

老旧小区提升改造“改”出生活新品质

改造后的呼钢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本报讯(记者 祁晓燕 通讯员 李珍)“真漂亮,改造得真好。以前,小区院落存在许多问题,经过改造,如今我们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小区变了样,环境可好了。”近日,记者来到回民区呼钢小区,采访中了解到居民们对小区方方面面的变化很满意。

今年以来,回民区把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针对辖区内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院落零散、独栋单院交错、基础设施薄弱、出入口较多等问题,以“尊重民意、聚焦民生、服务群众、美化家园”为原则,秉持打造“有温度”的社区这一理念,按照“基础改造补短板、提升改造出亮点”的思路,重点对建成时间较早、失修失管严重、配套基础设施老化、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等问题较为突出的53个老旧小区采取统一设计、集中连片、分类实施的方式进行改造,总投资6.4亿元,涉及改造居民楼354栋、1.88万户,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其中,呼钢小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涵盖呼钢新小区、呼钢宿舍区及呼钢平房区,改造前为巴北社区(呼钢片区),是今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确定的全国106个“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之一,也是首府唯一的一个试点。

据了解,呼钢新小区、呼钢宿舍区总建筑面积6.0212万平方米,共涉及24栋楼房,共有居民1427户;呼钢平房区,建设于1958年,房龄65年,共11排80户。存在建筑老旧、风格凌乱、房屋结构老化、空间布局不合理,雨季垮塌风险以及缺少规范物业管理、配套设施不足、架空线路混乱、地下管网不畅等诸多问题,给居民生活造成许多不便。

“结合此次老旧小区改造,回民区对标完整社区建设标准,组织动员居民广泛参与提出‘需求清单’,摸清设施配套、环境建设、服务治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针对楼房区重点实施‘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大类提升改造工程,其中,基础类:对地下四类管网更新、路面硬化、架空线缆入地、楼体修缮等;完善类:建设安防监控、口袋公园、海绵城市、无障碍设施、文化休闲场地等设施;提升类:新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新建托儿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智慧化改造。针对平房区进行‘原址原拆原建’改造。改造后的呼钢片区从8个小院、8个大门,整合为一个大片区4个大门,方便社区为居民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回民区住建局负责人王军介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呼钢平房区,考虑到居民多数为老年人,原房屋布局在如厕、生活、起居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回民区借鉴“原拆原建”范例,进行“原址原拆原建”改造,进一步优化房屋布局,尽可能多地满足居民生活需求。针对社区、养老及托幼用房,回民区拆除年久失修的旧少年宫库房,为小区居民新建了总建筑面积约4100平方米,包括一站式服务大厅、老年餐厅、日间照料室、物业管理中心、健身室、党建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图书阅览室等以及托幼用房。同时引进专业物业公司进行规范化管理,提升小区管理服务水平,打造了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

为改善小区及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在呼钢片区西南角打造了呼钢小区口袋公园,公园以钢铁元素为切入点,利用闲置绿地进行升级改造,以植物造景为主,增设了休闲座椅、木质步行道等休闲设施,并增加了花池、灯光效果和多样化绿植点缀,重新铺设5043平方米绿地,设置景观小品、座椅以及氛围景观灯,铺设1200米健步道。同时通过改造原有围墙,融入红砖元素、增加了围墙立体绿化,使围墙也成为公园的一道风景。如今,呼钢小区口袋公园由原来的与社区隔离的场地,变成了一个向社区开放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又一处绿色休闲场所。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