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呼和浩特市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

市政府:

2023年8月30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强首府”工程,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整体向好。

会议指出,上半年市政府围绕首府高质量发展目标,做了积极有力的探索实践,确保我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同期,经济发展量质并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民生及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但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产业发展压力较大,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工业产品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优质服务业产品供给不足。有效投资增长乏力,政府投资项目进度慢,民间投资降幅扩大。消费动力不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部分实体零售店铺经营态势不佳,综合性消费供给不足。优化营商环境任重道远,仍然存在部门沟通协调不畅通、工作力量分散、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存在市四区招商难、预算平衡难度较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等问题。

会议建议: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做精做强现代特色农牧业。推进清水河县、武川县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发展乳业1个千亿级产业,大力发展玉米、生猪两个百亿级产业,持续做大马铃薯、蔬菜、杂粮、饲草4个十亿级产业;在和林县、土左旗、托县及赛罕区南部规划部署30个高标准奶牛养殖基地,重点打造托县18万头绿色智慧奶牛养殖园区;依托优然牧业、盛健集团在清水河县、和林县建设大型奶山羊养殖园区;加快建设正大集团和林县、武川县生猪养殖基地,打造首府南北两个生猪养殖优势区。

做大做强二产。推动“六大产业集群”加速发展,乳产业要围绕“育好种、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重点推进伊利液奶三期、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建设等项目。硅材料产业要突出抓好光伏硅材料、半导体硅材料两条产业链,重点推进华耀10GW电池片生产、阿特斯新能源、福明智能制造等项目。大数据产业要重点推动中行、农行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推动算法、算据、算力全产业链发展。现代化工产业要按照“能化一体”思路,突出抓好石油化工、煤化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四条产业链。清洁能源产业要推进建设绿电消纳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光新能源生产基地和氢能储能产业研发制造基地。生物医药产业要高起点建设国家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动物疫苗、生物发酵与制药、中医药(蒙医药)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伊利草原乳文化旅游景区创建5A级景区,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高标准建设“北部敕勒川”“南部黄河湾”“中部大黑河”三个文化旅游带。加快推进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申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重点推动伊顺、圆通、九州通等重点物流项目年底投入运营。

优化产业链布局。持续跟进对接承接产业转移目标企业和重点项目,梳理形成清单,争取工信部及国家有关协会支持,积极配合自治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大会筹办工作。开展制造业产需对接活动,向全市制造业企业征集产需对接目标对象和需求产品清单,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和我市产业发展实际,针对性开展专题产需对接交流活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二、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重点推进武川远景风储基地、大唐万家寨200MW风水互补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紧盯新机场及其配套工程、大唐长输供热、引黄入呼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浦发、交行、阿里云数据中心、海晨超算中心、抖音标注基地等项目实质性落地。做好项目储备谋划,紧紧围绕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超前布局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抓紧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强化要素保障,按照国家政策取向,提高项目成熟度,大力争取政府专项债券,精准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领域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房地产业新模式。在行业深度调整的新周期下,需进一步推动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推进存量盘活,优先将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安置房、商业办公等存量房屋盘活,进一步加大新建楼盘周边配套建设。精准调度项目,全力加快建设进度。

三、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落实落细就业政策,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更好释放消费潜力。积极促进工业领域消费扩容提质,鼓励企业选用本土重点工业品,扩大全市优质工业产品市场份额,积极举办和参与工业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等,提升工业产品知名度,打造品牌效应。聚焦文旅、汽车和住房等大宗消费,加快提升重点领域消费供给,推动消费持续扩容提质。充分开拓本土消费市场,加大政府对本土产品采购支持力度,引导公众消费习惯,提升产品关联消费能力。加速释放消费领域市场潜力,支持企业开展形式多样促销活动。丰富商业业态,推动首店经济发展,培育中高端消费载体。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大力促进文旅消费,通过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减免景区门票,提升节假日、休闲度假、冰雪文旅等主题旅游消费。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推行企业开办便利化,“企业设立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企业注销“一件事一次办”,最大限度整合并减少重复提交申请材料,最大限度减少内部环节,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从主题集成服务、用户专属空间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丰富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全市政务服务事项标准流程线上线下相一致,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向基层延伸。积极推动政务服务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强化呼包鄂乌一体化合作机制。强化诚信政府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诺践信机制,严格兑现政策承诺,加大失信惩戒力度,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聚焦强产业抓招商、创新抓招商,注重以商招商、以链招商、以园招商。持续完善全市产业链,根据产业链条招商,延链、补链、强链。多措并举创新招商新模式,采取与知名协会、商会等专业招商团队合作招、委托专业机构招、依托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上下游招、通过承办国家向北开放经贸洽谈活动、中蒙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招、线上线下联动招以及在重点省市设立招商引资联络处等多项举措。进一步强化招商机制,研究出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落实好现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强项目土地、规划、环境、能源和资金保障,加快已签约项目落地落实。

五、做优财政金融工作

加大财源培植。认真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强收入征收管理。继续做好欠税欠费清缴工作,增加税费收入。加大土地出让力度。及时兑付土地成本和返还市四区收益,形成财政、收储、地区之间的高效联动,加快实现土地收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紧盯上级专项资金预算安排下达情况,争取更多项目资金落地。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处置力度。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闲置低效的存货和资产等,助推形成收益。提高支出效率,聚焦专项资金、债券资金、重大项目资金三条主线,加快预算执行。严格落实化债方案,全力防范金融债务到期风险,加快推进债务置换等工作,化解刚性兑付风险。做好民企账款清欠工作。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和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支持各类金融业态入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推动产融深度结合,动态更新各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和企业融资需求清单,挖掘优质企业、可投资项目,引导金融机构服务重点产业链企业,并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配套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统筹调度各旗县区开展解债类非法集资风险企业排查工作,确保高效高质完成清理排查任务。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持续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盘活存量谋求经济发展增量。聚焦国家新一轮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契机,理顺开发区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开发区基础保障能力、项目承载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争取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对引进项目较多、发展潜力较大、成长性较好的园区优先扶持,补齐开发区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聚焦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管控、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财税、教育、司法、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打造合作平台载体,建立健全产业转移承接、资源协同互补、人才交流互动新模式。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连同,与全国大市场全面对接。推动面向俄蒙欧“对外开放圈”,加强与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等口岸协调联动。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集结服务中心,推动中欧班列提质扩容。

请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办理该审议意见,按照《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意见办理办法》的要求,在收到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两个月内(2023年11月26日前),将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方案报送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征求意见,四个月内(2024年1月26 日前)向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

督办责任单位: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督办责任人:李凤仙

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

2023年9月27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