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法治呼和浩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武川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判后答疑窗口

判后答疑 解当事人“法结”

本报讯(记者 苗欣)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法官掌握运用专业法律知识,当事人来法院寻求公正判决,但仅仅通过一次庭审接触法律从而能够完全正确的理解判决是有困难的。为此,武川县人民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判后答疑窗口,让当事人在感受法院专业度的同时,也感受到法院服务当事人的态度与温度。

判后答疑窗口设立在诉讼服务大厅,与上诉受理窗口放在同一窗口,由同一干警接待。选用的对接干警不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而且必须是有责任心的党员干警。判后答疑工作主要针对上诉案件,对前来上诉的当事人首先要耐心地做释法明理工作,对当事人的疑问,有问必答、有疑必解。

“明明已经过了保证期间,法院为什么要这么判,这不公平不合理!”2023年某月,被告张某某及配偶陈某在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败诉后,情绪激动地来到武川县人民法院,认为判决有失公正,要提起上诉。“判决都是有法可依的,有疑问有不清楚的地方咱们坐下来慢慢说”,面对这样“有理有据”的质问,负责判后答疑的干警陈静耐心安抚稳定当事人的情绪,通过与当事人深入交谈,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当事人张某某夫妇认为保证期间已经经过,其不应承担保证责任,随后通过调取案件证据、查阅判决书、与承办法官沟通,发现原告武川县信用合作社在保证期间经过前已经以登报的方式对借款人和保证人进行了催收,所以保证期间已经转为保证债务诉讼时效。找到了“解题方法”的陈静耐心为上诉人解答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含义,将法言法语转化为群众能听懂的句子,释明上诉的风险,当事人听完后理解了法官的裁判初衷,放弃上诉请求,后一审判决生效。

“好多来答疑的当事人都是周围村镇的农户,为了让大家能听懂,我是湖北人,专门学习了武川的方言”,陈静说。经过判后答疑,当事人消除了对判决结果的疑问,部分要上诉的当事人选择服判息诉,这也是武川县人民法院服判息诉率始终居于全市法院榜首的一个重要原因。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