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强化使命担当 交出优异答卷

——《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在我市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我市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意见》着眼全国发展大局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边疆安全,为加快内蒙古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再次注入了强心剂,是内蒙古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必须扛起的要责和重任。

市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布和朝鲁表示,《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作为民族工作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体系,分领域、分层级落实落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各项工作,深入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巩固发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力量。

市信访局党组书记、局长栾世强表示,《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作为信访部门,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全面推行信访代办制,深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进一步畅通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渠道,及时就地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努力在推动信访问题妥善解决、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上取得新突破,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首府新篇章贡献信访力量。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赵雯表示,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市工商联将认真谋划、统筹推进工商联各项工作。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千方百计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引导我市民营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持续发力;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策,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稳就业、促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爱护民营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推动民营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承担起更大责任,发挥出更大作用。

市林草局局长王志强表示,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内蒙古工作的高度重视,为首府生态建设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呼市林草系统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国务院关于内蒙古发展的战略擘画,通过开展专题学习研讨,确保完整、准确、全面掌握;二是要抓好贯彻落实,围绕“三北”六期工程建设,聚力科学防沙治沙、资源保护修复、林草产业升级、碳汇绿色发展四方面,制定方案、明确目标、细化举措,实现首府林草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真抓实干、担当奋进,将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不可破。

“《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这对于保障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赛罕区农牧水利局副局长牛志军说,“近年来,赛罕区依托地理位置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着力推动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形成了‘四线五地多点’的设施农业产业布局,目前全区共有各类温室大棚1.4万余栋,总区域面积5.5万余亩,2022年蔬菜产量20万吨,占全市地产菜的50%以上,已成为首府‘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生产基地。今年更是投入2.5亿元实施了21个设施农业项目。下一步,赛罕区将充分把握《意见》出台红利期,以乡村振兴为统领,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农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发展。”

内蒙古蒙游记有机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建刚表示,“《意见》的出台为建设亮丽内蒙古指明了方向,必将推动内蒙古全面加速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今后投资建设内蒙古的信心更足、动力更强。《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提升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生产能力。这也是我们企业一直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们将按照《意见》要求,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贡献企业力量。”

连日来,首府交通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干劲十足、信心十足,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落实“大交通”理念,在交通投资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交通服务供给上得到新优化,推进依法行政取得新成效,聚焦各项目标任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用实干实绩谱写首府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奋力当好首府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开路先锋。

(本报记者吕会生 云艳芳 刘沙沙 阿柔娜 李海珍 杨彩霞 综合报道)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