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发现,夜间暴露在光线中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增加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但白天的光照会减少这一风险。该发现启发一种新思路,用于改善心理健康。
人体的昼夜节律通过环境光线变化作出反应,调节警觉和睡眠周期。虽然锻炼、社会活动和气温等都能影响昼夜节律,但光线仍旧是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昼夜节律混乱是许多精神疾病的常见特点,为此,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研究人员做了世界上最大的关于暴露在白天和夜晚光线下对精神疾病风险影响的研究,从英国生物样本库招募了86772名成年人,对他们暴露在灯光下的睡眠、身体活动和精神健康等情况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夜间暴露在大量灯光下的人,抑郁症风险增加了30%;而暴露在白天大量光线下的人,抑郁症风险下降了20%。
研究共同作者之一肖恩·凯恩称:“我们的发现将产生潜在的巨大影响。一旦人们了解到灯光暴露形式会对自己的精神健康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他们便能够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去改变,比如,白天获得光明,晚上得到黑暗。”
现代社会中,人造光和来自手机、电脑和电视机荧屏的光,使人体的生物钟混乱。凯恩称,晚上避开灯光,白天寻求光线,可能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改进心理健康的非药物方式。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