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发挥好能源产业优势,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这既为内蒙古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首府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指明了方向。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首府,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必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现代能源经济。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就立足首府实际,如何在建设“两个基地”中发挥更大作用,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培育以绿色电力为基础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呼和浩特清洁能源种类多样,资源集中,全市风资源理论可开发量约为1050万千瓦,实际可开发量69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武川县、和林县和清水河县;光伏理论可开发量约为450 万千瓦,实际可开发量350万千瓦,其中,集中式225万千瓦,分布式125万千瓦;浅层地热理论可利用量相当于2000万平方米建筑的采暖负荷,实际可利用量相当于520万平方米建筑的采暖负荷;常年可利用生物质量折合成标准煤约99万吨。目前,可再生能源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24.3%,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6.5%。全市投产,在建、拟建风光发电项目总规模700万千瓦,已投产232万千瓦,其中,风电127万千瓦,占实际开发量的18%;光伏发电104.8千瓦,占实际开发量的30%。从目前清洁能源利用现状看,清洁能源产业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火电装机占比高,高达76%,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二是电网网架结构存在短板,大规模接入送出新能源能力不足,尤其是新能源资源集聚区之一的武川县仅有一条外送通道;三是氢能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风光制氢成本高,应用场景不足;四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与新能源发展不匹配,装备本地化程度不高。未来,首府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清洁资源优势,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绿色清洁低碳转型,重点在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县布局规模化风光新能源项目,在市四区、工业园区、旗县城镇等屋顶资源丰富地区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整合现有工业企业灰氢资源重点发展风光制造的绿氢,试点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对全市工业园区全部规划新能源绿电替代,到2025年绿电替代率达到60%以上;利用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打造零碳企业、零碳园区、零碳县城,最终实现零碳城市。

二、打造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硅材料产业基地。我市硅材料产业已经形成明显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全国硅材料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中环光伏是全国光伏材料行业龙头企业,2021 年底产能达到 85GW,占全国单晶硅产能的28.3%;电子级单晶硅已形成1000 吨产能,生产单晶硅配套用石英干锅也已形成12.8万只产能。但是,目前硅材料产业基本上处于生产上游基础原材料阶段,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硅材料产业链要向中游电子级单晶硅片、硅晶圆和下游的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延伸;加快布局整型、切片、研磨、倒角、刻蚀、抛光、清洗、检测等下游产业项目;积极引进芯片设计、代工制造、检测封装等企业,推动从单纯原料生产端向下游延伸;逐步配套发展晶圆检测、芯片测试、老化检验等高端服务业,打造“中国半导体硅材料之谷”。以中环光伏产业园为依托,打造世界级光伏材料研发生产应用基地,建成完整的光伏材料加工制造产业链。重点引进太阳能电池组建、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光伏配件等中下游企业,重点向风机、叶片、支架、逆变器、组件、汇流箱、 蓄电池等新能源装备产业项目延伸,招引国家能源集团、天能重工、中电投、正泰等头部企业,同步推动运维服务、技术咨询、总部基地等一批下游高端衍生产业项目落地。坚持龙头带动、链式布局、配套协作、园区集聚、研发支撑、智能转型,主攻产业链的强链、延链工程,全面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重点打造三个高标准产业园。一是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桥新材料产业园,集中布局电子级与太阳能级硅材料、蓝宝石、碳化硅及纤维产业项目;二是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制造产业园,集中布局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项目;三是敕勒川乳业开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集中布局新能源整车制造和动力电池新材料产业项目。

三、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基地。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我市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已完成培育期,迎来行业高速增长期。目前,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链,除电解液外,其余环节均有生产企业,已形成1.6万吨石墨负极材料,1.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1亿平方米隔膜的产能。要依托我市现有锂离子电池材料供应企业加快引进国内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结合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拓展电池材料多元化发展,引进锰酸锂、钴酸锂、钛酸锂、三元镊钴锰等生产企业;争取引进国内储能领域重点企业来我市布局高端储能电池、固态电池等项目,加快发展分布式储能产业;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储能领域的市场需求,加快发展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成本低及耐寒产品,打造高倍率锂电池和新型材料技术应用创新研发平台,推动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创新发展。

(据《学习与工作》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委政研室)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