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彩霞
连日来,赛罕区立足区域特色,学做结合,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走进位于赛罕区敕勒川路街道合林社区的内蒙古嘉仕设施农业园的大棚,一株株新种植的葡萄藤长势喜人,工作人员正在忙着修剪葡萄苗(见图)。
据了解,内蒙古嘉仕设施农业园总投资7000万元,去年年底引进,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一期占地360亩,总投资约4000万元,建成大棚33栋,已全部种植阳光玫瑰葡萄。二期占地320亩,总投资约3000万元,正在建设大棚26栋,打算种植蓝莓,12月份将投入使用。园区已全部安装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全自动控制。
“如果大棚里面缺水了,控制系统会自动喷水;温度高了,也能喷水降温;通风时,侧风口和天窗可以自动打开;光照不足时,大棚外面的遮阳网会自动拉起来。这个智能温控系统完全能满足葡萄整个生长周期对温、光、湿、气的要求。” 农业园技术管理员刘剑一边介绍一边在手机上运用小雨农智App,通过智能系统一键式管理大棚。
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赛罕区按照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在工作中从实际出发,从点滴小事做起,切实办好惠民利民实事。
“今年,赛罕区盘活闲置资源,对合林村内废弃旧大棚、遗弃的工程育苗林地和部分撂荒地进行拆除、清理、修复和改造,整治出符合种植条件的设施农用地680亩流转给企业,建设嘉仕设施农业园。”赛罕区农牧水利局蔬菜渔业股股长徐俊彩向记者介绍:“项目建设过程中,赛罕区各级各部门专班推进手续办理、三通一平、配套服务等工作。特别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围绕以学促干,进一步加大助企帮扶力度,为企业增加配套变压器和电子显示屏,村集体出资建设配套冷藏库和分拣中心,积极落实市政府‘菜七条’政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实现增产增收。”
刘剑向记者介绍,一期大棚亩均种植70棵阳光玫瑰葡萄,果品高端。明年6月挂果,9月上市,后年达到丰果期,株产优质葡萄可达100斤左右,亩产至少5000斤,按市场淡旺季平均价20元/斤计算,每亩可收入10万元,园区年总收入将达2400万元。
企业目前正在对接内蒙古农业大学,拟招聘20—30名当地大学毕业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运营后,带动附近居民长期稳定就业80多人、季节性就业300多人,同时可为村集体每年稳定增收100万元,实现多方共赢、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今年,赛罕区重点引进的蒙游记 、润泽园、嘉仕设施农业园3个项目,总投资2.7亿元,全部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运营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并配套了最先进的智能化管理控制系统,提升了设施农业生产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水平。”徐俊彩介绍。
下一步,赛罕区将按照主题教育安排部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发展高端绿色农牧业的具体要求,大力谋划产业发展,引进更多高端绿色产业项目,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