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扎根沃土担使命 服务人民践初心

首府深入推进乌兰牧骑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艳霞)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近年来,呼和浩特高度重视各级乌兰牧骑建设发展,全面传承和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发挥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推动乌兰牧骑事业在新时代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实现新发展。

近年来,我市各级乌兰牧骑持续开展“学·创·演”活动,以“学”为首要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始终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形成了“全覆盖学习、地毯式贯彻”的浓厚氛围。

“我们每年都会聘请全区、全国艺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到团里授课、辅导,选送专业技术优秀人才赴自治区以及区外参加各类培训或到高等艺术院校深造,组织开展传帮带学习活动,全面提升乌兰牧骑队员的业务素养,把乌兰牧骑的艺术品质和精神血脉传承下去。”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副队长珊丹说。

我市各级乌兰牧骑常年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助力首府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自“学·创·演”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各级乌兰牧骑已创作编排歌曲、舞蹈、小戏小品等作品130余部,其中舞台剧《青山儿女》荣获第六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暨沿黄省区地方戏展演大型剧目二等奖,舞蹈《哈素海姑娘》获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歌曲《祝福祖国》获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表演二等奖,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我市各级乌兰牧骑充分发挥“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特点,创新惠民演出活动的形式内容,满足农牧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乌兰牧骑+”的服务形式,通过“文艺+宣讲”“文艺+政策”“文艺+辅导”等方式,把握重要时间节点,深入首府各景区、社区、广场、村镇、军营、企业等地,把欢乐和文明带给各界群众,年均惠民演出不少于1000场。同时,积极开展了“强国复兴有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政策宣传月”等主题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今年6月,在和林格尔第十四届芍药文化旅游节上,呼和浩特8支乌兰牧骑队伍在和林县南山公园广场开展了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学·创·演’展演暨颁奖晚会活动,每支队伍均组织一台集声乐、舞蹈、小戏小品、曲艺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汇演,在4天里共进行了8场大型演出,每场演出平均上万人次观看。”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艺术科科长、调研员程青山介绍。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