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美丽青城 文明花开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玉泉区:文明之花“开”在百姓身边

●本报记者 阿柔娜 刘清羽

近年来,玉泉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明创建工作,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文明之风”吹遍玉泉大地。

传递榜样力量 引领文明新风尚

“住在‘好人社区’感到非常幸福,这里汇聚各行各业的好人,他们以身作则,团结邻里,一起呵护着我们和谐文明的大家庭。”清泉街社区居民李阿姨感慨颇深。

路过玉泉区清泉街大东园街时你会看到“清泉好人街”几个字格外醒目,这里是玉泉区精心打造的3条特色“好人街”之一。通过广告牌展示照片和先进事迹,居民们了解了身边的16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

打造“好人社区”是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在玉泉区,像“爱心书记”武荷香、“警察妈妈”索连红、“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寇宝琴、“最美交警”袁超等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不断涌现。他们如同一支支闪亮的火炬,放射出一束束耀眼的精神光芒,传递着榜样的力量。

近年来,玉泉区将持续培育推选“身边好人”“最美人物”“道德模范”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玉泉文化、建设“文明玉泉·好人之城”的重要抓手,将“好人线索”的搜集作为好人评选的基础,通过居民小组、企业班组、基层党支部等广泛推荐身边好人,按月发布“玉泉好人榜”。截至目前,玉泉区1人获评全国见义勇为模范,3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0人获评自治区道德模范及提名奖,43人获得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暨最美青城人称号,200多人获得各级各类好人称号。建立好人馆3个、乡风文明馆1个、好人公园1个、诚信街2条,好人长廊、好人广场、好人游园等共9个,拍摄好人系列微视频20余条。

城乡文明创建结硕果 传递社会正能量

今年77岁高龄的姜家营村村民李大娘家,几位老邻居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话幸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是玉泉区“美丽乡村”寻常百姓家的生活画面。“我们小区是老旧小区,以前这里环境卫生脏乱差、私搭乱建等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而如今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这些都得益于文明城市创建。”居民王大爷高兴地说道。

晨曦中,在南湖湿地公园、锡林公园、大召广场等公共休闲场所,人们或慢跑或步行、或打太极或跳舞,尽情享受着舒缓曼妙的生活,而这份精彩,正是玉泉区“创建文明城区”烙上的幸福印记。近年来,玉泉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广泛开展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多次召开文明单位集中培训暨创建工作动员会和文明创建表彰等活动,让广大市民成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参与者、共享者、受益者。

文明创建为城市赋能的同时,也让乡村旧貌换新颜。玉泉区已创建打造了一大批文明村镇,改善人居环境、助推移风易俗、完善公共服务……从城市到乡村,不仅人居环境有了改善,也凝聚了民心,其背后所承载的“玉泉精神”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文明和谐带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截至目前,玉泉区有自治区文明村镇3个、市级文明村镇24个、区级文明村镇24个。

近年来,为给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玉泉区以“新时代好少年”为榜样,在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广泛开展“青城共育石榴籽,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让少年儿童增强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彰显志愿者风采

在大召社区,“小小书桥”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们正在表演儿童绘本情景剧,鼓励孩子们从小爱上阅读;在三里营东社区,乌兰牧骑文艺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居民呈上“文艺大餐”,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都是玉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暖心片段,也是玉泉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

自玉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以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建立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小黑河镇、各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11个,整合辖区资源,建立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服务点29个,构建了点多面广、互联互通、便民利民的文明实践服务圈。同时,按照“综合+专业+特约”的组建思路,在区级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依托“八大服务平台”,以农科、司法、教育、妇联等12个合作样板部门组建12+N特色志愿服务队、镇街道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村社区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队。截至目前,招募注册志愿者4万多人,组建各行各业各类志愿服务队415支。

如今的玉泉区,文明创建有声有色,道德春风处处涌动,善行义举层出不穷,文明之花“开”在了百姓身边。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