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城乡结合办学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本报讯(记者 杨彩霞)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作为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围绕“宜学城市”建设目标,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力推动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奔跑”,为促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持续“加码”。全力办好有温度、高质量、人民满意的教育。

走进内蒙古大学附属中学金河校区,读书声在校园里回荡。据介绍,该学校原为市第十一中学。过去几年,因首府职业教育改革,学校生源枯竭,去年初一招生人数仅有11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22年内蒙古大学附属中学与市第十一中学城乡一体化办学正式落地,今年9月内蒙古大学附属中学金河校区正式开始招生,圆满完成134个学生共4个班的招生目标,这样的数字正是学校集团化办学交出的成绩单。

一年中,内大附中金河校区经历了全面的硬件提升,并从主校选定10人的优秀教学团队来保障教学质量,教育教学理念也被重塑,合力办学实现了这所学校的涅槃重生。在不久前的初一期中学情测试中,该校取得了赛罕区农区校第一的好成绩。

“我们学校的师资很不错,学校的氛围也很好,有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等,硬件条件也都不缺。” 学生张皓羽对记者说。

张皓羽所说的物理实验,正是内大附中面向初一年级开展的特色校本课程,意在通过创意小实验,在动手动脑中燃起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为今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基础。这一课堂在分校区、主校区同步开课,教育的公平均衡在这里一以贯之。

内蒙古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冯超向记者介绍:“对于九年义务教育来讲,城乡一体化这种模式更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未来我们将逐步完善办学模式,让这种办学模式越来越成熟,让社会家长特别是孩子体验到城乡结合办学模式的成果。”

如今,城乡一体化已发展成为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延展和深化,为我市提高农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经验积累,城乡间、校际间办学质量差距逐步缩小,并向更优质发展。几年来,我市进一步激发和强化优质学校的示范、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多措并举加强联盟制、集团化办学,首批86个“名校+”教育集团已组建完成,涉及学校155所,惠及全市50%以上的学生。此外,加大力度补齐学位短板,2023年,确定62个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目前14个项目年内投用的目标已完成,增加学位7680个。全市66所中等职业学校整合为35所,中职园区今年4月全面启动建设,年底预计一期项目主体12栋教育教学楼封顶。

一年中,我市教育工作全力攻坚学位供给与群众需求不匹配、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继续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阳光招生分班”“公民同招”政策,“择校热、择班热”大幅降温。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促进县域内师资均衡。按照人口流动趋势分析和科学规划测算,制定生源分布和学位供给人力资源地图,加快调整学校布局。实施强师计划,面向全国引进高层次优秀教育人才,加大教师服务保障力度。同时,高质量打造“校长、教师、教研员”三支队伍,利用三年时间,培养一批卓越教师,培养一批领航校长。

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刚介绍,2024年是“宜学城市”的收官之年,市教育局将在各项工作上继续发力,不断提升首府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