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深度 上一版 下一版  

首府救助保护野生动物的暖心故事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请看——

赛罕区林草部门在野外监测到狍子

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定期对暂养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

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动物暂养笼舍区

掉队的丹顶鹤在石人湾自然保护区停留期间得到细心保护

工作人员正在准备对被收容救治的野生动物进行疫病检测

●本报记者刘丽霞/文 闫鑫/图

近年来,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呼和浩特的山里、河里、空中、公园里不时能看到赤麻鸭、野鸭、隼、狍子、野鸡、狐狸、老鹰等一些野生动物的身影。在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大家不禁感叹:呼和浩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于是,很多人喜欢走出家门,深入大自然,期盼能与小动物们来一场“偶遇”。也有很多热心市民在户外发现受伤的野生动物或掉队的幼小动物后马上拨打救助热线,把它们送到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进行救助。

近日,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赛罕区野生动物救护站,听工作人员讲述救助保护野生动物背后的暖心故事。

给救助的野生动物一个温暖的“家”

“我们会给被救助的野生动物创造一个宽敞的活动空间,给它们准备充足的食物,配备全套治疗设备,让它们在这里自由活动,吃得好、住得好,有助于伤病的康复,让它们能尽快回归自然。”记者在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看到,这里笼舍宽敞,环境舒适整洁,不时传来阵阵动物的叫声。1800平方米的救护中心设置有值班室、接诊室、手术留观室、处置室、饲料储存室等。救护中心负责人于长红介绍,接诊野生动物后,要首先登记、采集血样进行布病检测,快速筛查显示阴性后再进行全身检查,看其是否有内伤、外伤,然后根据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记者看到,诊疗室内配备了快速检测仪、X光透视仪、B超机、包扎台;手术室内有呼吸机、心电图、投影仪、麻醉药品等全套设备。救护中心暂养区有狍子、孔雀、豪猪、秃鹫、红隼等野生动物。

说起这些被救助的动物的故事,饲养员樊丽娓娓道来:“小红隼是今年7月份从大学城救助回来的。当时它刚出生不久,从树上掉下来后被大学生发现拨打救助电话的。刚来这里它还不会吃东西,得把鸡肉切碎,用手撬开嘴,用镊子一点点喂,四五天后熟悉了,见到我就喳喳地叫,张开小嘴激动得要吃东西。”

记者看到,救护中心有三只狍子,其中一只狍子并不怕人,看见人也不躲闪,还让人抚摸。“这只狍子是从小被我养大的,非常可爱。它刚被救助回来的时候,出生只有四五天,是新城区一农户在菜地发现的。我们连夜联系并买回了鲜羊奶,用针管儿一点点推给它喂奶。由于它是我一手养大的,所以非常粘我,我走到哪它跟到哪,看见我就用头碰我,可亲了。”樊丽说。

“你看这只豪猪,刚来的时候它非常怕人,喂它的时候它躲在圈里面,人走了以后才敢出来吃东西,后来习惯了这里的环境,我一叫‘小猪猪’,它便会乖乖地跑过来。你跟它说话,它还用脚跺地表示回应。”樊丽说,做饲养员工作虽然脏点累点,但是很有乐趣。

“我们从2021年10月份运营以来,已救助150多只野生动物,放归了130多只,明年春天还要放归狍子、游隼、红隼等。但是,那些没有种群不适合在野外生存的孔雀、豪猪和残疾的秃鹫以及从小养大的狍子等不适宜放归自然的动物,要一直养着。明年我们计划在此建设一座情景式科普宣传基地,群众可前来观赏这些被救助的野生动物。”于长红介绍。

全程保护监测,为野生动物越冬保驾护航

在位于赛罕区国有林区的赛罕区野生动物救护站,记者看到,这里一排排的笼舍里救助着孔雀、燕隼、绿头鸭等野生动物。

“这几只孔雀是群众弃养后丢在野外被我们救回来的;这两只芦花鸡是小学生买的小鸡养大的,因为楼房里不能养就给我们送过来了;这一对绿头鸭是刚孵化出来被成鸟弃养后我们救回来从小养大的;这群麻鸭本来想给雕枭作野外驯化捕食的,可养着养着有感情了,不舍的了,就把它们放在一起养。你看,它们因为吃的好,一个个胖乎乎的,明年春天还得让它们减肥呢。”市林草局赛罕分局保护中心副主任、赛罕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党海龙介绍,赛罕区野生动物救护站于2022年6月成立,负责赛罕区范围的野生动物保护、救助、收容工作,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 。救护站总面积1500平方米,其中野生动物收容康养笼舍面积1000平方米,包括陆生野生动物康养笼舍、飞禽野生动物康养笼舍、候鸟水禽康养笼舍、保育康养笼舍等4大类野生动物康养笼舍,其他配套设施500平方米,现已具备接收、救助、收容各类野生动物的基础条件。目前成功救助受伤、病弱、饥饿、迷途国家二级和“三有”保护野生动物100余只,成功放归自然70余只。

“您已进入野生动物栖息地、越冬地,严禁惊扰、捕猎等伤害行为,违反者追究法律责任。”记者随赛罕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的工作人员来到金河镇七圪台村村南的什拉乌素河支流,当地人称不冻河,刚到河边就听到语音不断提醒着。河边还设置值班帐篷,立起了明显的提示标牌。河边密密麻麻栖息着上千只赤麻鸭等野生动物。

党海龙介绍,自10月下旬开始,陆续有黑鹳、赤麻鸭、绿头鸭、白鹭、白骨顶鸡、苍鹭、白鹭等野生鸟类在赛罕区七圪台“不冻河”、石人湾自然保护区栖息、越冬。今年冬天在此越冬的赤麻鸭大约有3000多只。近一阶段,市林草局赛罕分局正全程进行保护监测,为它们安全越冬保驾护航。

保护野生动物 促进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呼和浩特通过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划定市级重要湿地、湿地保护小区、小微湿地等举措,使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断扩展、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提升,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总体上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效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市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郝来宝介绍说。

郝来宝介绍,我市现有记录的野生兽类35种,主要以啮齿目和食肉目动物为主,其中,有国家 I 级保护动物3种:麋鹿、梅花鹿和普氏野马(放生野外);国家 II 级保护动物6种:豹猫、猞猁、沙狐、赤狐、马鹿、中华斑羚;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黄鼬、亚洲狗獾、西伯利亚狍、松鼠等。另外,鸟类有218种,其中,国家 I 级保护动物有胡兀鹫、秃鹫、乌雕、猎隼、黑鹳、大鸨、黄胸鹀等 7 种;国家 II 级保护动物有黑颈鸊鷉、疣鼻天鹅、小天鹅、鸿雁、鸳鸯、斑头秋沙鸭、普通鵟、大鵟、黑鸢、苍鹰、雀鹰、日本松雀鹰、白尾鹞、白腹鹞、鹗、黄爪隼、红隼、红脚隼、灰背隼、燕隼、游隼、白琵鹭、红角鸮、花头鸺鹠、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灰鹤、蓑羽鹤、蒙古百灵、云雀、红喉歌鸲、蓝喉歌鸲、北朱雀、红交嘴雀等35种;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有灰雁、斑脸海番鸭、大鹰鹃、蓝翡翠、大短趾百灵、细嘴短趾百灵、短趾百灵、凤头百灵、蒙古百灵、角百灵、黑枕黄鹂、黑头蜡嘴雀、红颈苇鹀、白眉鹀、铁爪鹀等15 种。

为保护野生动物,我市充分发挥护林员、草管员等作用,有效利用智慧林草生态大数据平台野生动植物网格化监控系统,开展常态化巡查巡护,不断加大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在候鸟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主要迁徙通道坚持常态化巡护值守,有效消除威胁候鸟迁徙安全和其他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的隐患。今年以来,特别是对春季停留石人湾自然保护区的2只丹顶鹤、飞临哈素海的10多只卷羽鹈鹕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实行24小看护,确保其安全迁徙。另外,及时下发重点区域候鸟监测统计表,实行周调度制,随时掌握候鸟迁飞情况,监测到候鸟包括丹顶鹤、卷羽鹈鹕、黑鹳、赤麻鸭、天鹅、白鹭等野生鸟类10余种7450多只,未发现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的行为。

我市已建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6家,分别为:呼和浩特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呼和浩特市动物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路板野生动物救护站、土左旗野生动物救护站、赛罕区野生动物救护站、清水河野生动物救助站。正在建立1家,为新城区野生动物救护站。各救护中心(站)严格落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不断加强设施建设、专业人员配备、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科学制定救护流程、应急预案、档案记录,科学有效地对收容救护的野生动物进行检查、检疫、治疗和合理安置,认真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及放归野外工作。自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以来,各收容救助机构累计救护大鸨、灰鹤、雕鸮、狍子、赤麻鸭等野生动物共830余只。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