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
《我本是高山》在院线放映之后,引起了争议,批评这部影片的人说影片把张桂梅老师的故事拍坏了,扭曲了她宏大的理想,她的思想动力 来自于丈夫的遗愿,来自于为减轻失去丈夫的痛苦。
张桂梅的丈夫名叫董玉汉,无论在真实的生活中,还是在影片当中,董玉汉都是张挂梅人生之路的引路人,是他给她讲授教育理念,在她心中种下了教育的种子,随后生根发芽,长成了她心中理想的大树。张桂梅饮水思源,想到董玉汉,想完成他的遗愿——他们共同的教育事业,这是顺理成章的逻辑。
每一位让他人脱离痛苦深渊的救赎者都有精神支柱,不同的救赎者的精神支柱各有不同。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被讲述的日子。《我本是高山》讲述的是一个老师救赎山中女孩子的故事。我们观众和张桂梅、 高中女生一起坐在破败的校舍中, 感受着她们的困境。影片透示着一种焦灼感,一种急切性,我们观众进行着某种关注、某种参与, 这也正是源远流长的儒家精神对电影文化的一种潜在影响。“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是爱的源头。
山中的乡村女孩子能否上学?上了学能否上高中?高中毕业能否上大学?
当体弱多病的张桂梅在黑夜中翻山越岭来到高三女生山英家的对面,用嘶哑的声音喊:“山英,你考上了!” 喊声越过山谷和黑暗,山英听到了,点亮了灯火,高喊着应答,我流泪了。观众受到了感动,影片是成功的。这又一次证明,人唯一的愿望是将他自己最崇高的信念变成他最伟大的经验。电影《我本是高山》实现了这一愿望,它可以响亮地宣布:“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由张桂梅书写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的誓词。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张桂梅就是这样的中国脊梁。她已经66岁,患有20多种疾病,还在苦干硬干,以命相拼在教育事业上。影片让广大观众看到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20 年度人物”“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和“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光辉的银幕形象,这是对于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确立中国形象,回到中国问题,推进中国学术”的一个积极的回应,显示了这一研究成果深广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这部影片为了讲好张桂梅的中国故事,编导亲自到张桂梅创办的女子高中去体验生活,主演海清等演员也去和张桂梅同吃同住体验生活。影片的主创团队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精心选材、剪裁、提炼主题,精心布局结构,并运用人物刻画、景物描述、环境气氛烘托等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再现事件,做到既具体又形象,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准确生动地反映出来,使观众受到感动和鼓舞。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影片《我本是高山》放映后,全国各地一定会有更多的张桂梅式的脊梁人物涌现出来。这让我想起身边已经有一位“内蒙古的张桂梅”。他叫张慧聪,是海归博士、内蒙古大学教授,从国外回到故乡呼和浩特之后,他创办了一所民办乡村小学,专收农村的残障孩子和父母离异的孩子。为了让学生们能用上管道抽水的卫生间,他不惜卖掉自己的住房。就在《我本是高山》在呼市上映之际, 张慧聪正在学校卖猪羊肉和白条鸡,他把学校养的猪、羊、鸡宰杀后, 卖给一直关注和支持这所小学的亲朋好友,收回的资金用来给老师们发工资。我笑着对张慧聪说: “张桂梅的外号是‘燃灯校长’,你的外号可以叫‘卖肉校长’了!”他用沙哑的声音回答:“我卖的肉是有正规手续符合市场销售规定的食品”。我听了,眼中不禁流出泪水。
张慧聪认为中国的教育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他在童年时代亲眼看到农村孩子读不起书,于是让农村穷孩子有书念,就成了他终生追求的理想。
所以,张桂梅的丈夫把教育的种子播进她的心田,从此让农村女孩上大学就成了她终生追求的理想。
张桂梅与张慧聪虽然理想源头不同,但是理想目标一致,那就是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他们二人殊源同归,共同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们的民族,有扎根人民、歌颂人民的电影工作者,他们让我们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复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