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高擎思想之旗 凝聚奋进伟力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吕会生

文化强则城市强,文化兴则城市兴。

五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以及“强首府”工程,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呼和浩特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高举思想旗帜 加强理论武装

叶茂源于根深,路正源于向准。

一次次学习研讨,一场场宣讲报告,一篇篇理论文章……将党的好声音化作社会最强音,夯实了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理论学习提质增效——

“以学正风,‘学’是基础,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心铸魂,学出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学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权力观,学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事业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的事。”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举行集体学习就“以学正风”进行专题研讨交流会上这样强调。近年来,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聚焦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思想之旗凝聚奋勇前行的磅礴伟力。

理论宣讲入心入脑——

今年4月,在玉泉区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响青城”基层理论宣讲100讲示范宣讲团首场报告会上,玉泉区西菜园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郝磊聆听完宣讲感慨地说,宣讲形式活泼多样,都是身边的事儿,故事多,吸引人,听了感悟颇深,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启示,我会多加理解和借鉴,运用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

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社区、从企业到校园……我市宣讲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数字化赋能理论,做到群众在哪里,宣讲就到哪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理论研究走深走实——

五年来,我市加强与首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共建,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全市24项研究课题获得自治区立项支持和资金资助,11项获得自治区“强首府”课题研究专项,市社科联荣获2023年度“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称号,两名社科工作者荣获2023年度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壮大主流舆论 奏响时代强音

《伊利:聚焦“全球最优品质”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蒙草:小草扎根 久久为功》《市儿童福利院:感恩中奋进 幸福中成长》……今年6月,我市主流媒体精心组织策划推出的一系列回访报道和反响报道,各媒体平台把大量笔触、镜头对准父老乡亲,让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洋溢于大屏小屏、线上线下,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人民的深切关怀。

好故事要用心讲述,好声音要动情传播。近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聚焦时政热点、突出重要节点、打造本地亮点,讲好百姓故事,传递青城声音,以一个个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精品佳作,提振“精气神”、凝聚起奋进气场。

主题宣传浓墨重彩——

大黑河音乐节、大学生登大青山看日出等短视频和“爆款”产品全网传播量突破4.5亿。“首届中国绿色算力大会”“世界奶业大会”等话题全网点击量超7亿。周杰伦演唱会线上线下联动发力,相关话题全网累计浏览量4天内超过6亿……2023年以来,我市各领域的“爆款”“破圈”产品不断涌现。“呼和浩特市孜孜不倦从点滴细微之处建设宜居之城,终将成为更多人的‘此处安心’的理想家园。”外地市民王女士看到呼和浩特市这几年城市的变化如是说。

近年来,聚焦主责主业,我市持续深化宣传引导创新,借势借力加强内外宣传,形成了百号联动、千万传播、亿级到达的传播态势。

媒体融合蹄疾步稳——

2023年1月,我市整合3家新闻媒体,挂牌成立呼和浩特市融媒体中心,拉开了全速推进、全程融通、全员融合的序幕,走向全效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以“青橙融媒”客户端为主阵地,构建起“报、台、网、微、端、云”全媒体传播矩阵。“青橙融媒”客户端下载量突破450万,位居12盟市首位。

各新媒体平台账号总关注量超2000万,总发稿量16万多条,总点击量超20亿,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我市强化县级融媒建设,全市9个旗县区融媒体中心均挂牌运营。

此外,我市打通社区圈层,面向基层宣传,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善于利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讲好青城故事,同时创新方式、突出重点,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好声音变成最强音。

厚植文化沃土 推进传承创新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根基。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聚焦文化强市建设,坚持以文培元、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增强城市美誉度和文化软实力。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编撰《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文化》等书籍,举办“2023年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座谈会”“‘北疆文化’交流研讨会”;完成将军衙署古建筑、乌兰夫故居等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工作;加强非遗保护传承,非遗作品《考古内蒙古系列之——“内蒙古龙”植物药香防疫考古魔盒8件套》荣获黄河几字弯内蒙古文旅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实物类文旅创意作品金奖。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众多市民、游客走进昭君博物院观看实景剧《王昭君》,到公主府博物馆欣赏“青城墨语”拓片展,在将军衙署博物院着汉服邂逅一场古风游园……呼和浩特各个博物馆相继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博展览和有趣的活动,成为市民、游客首选“打卡地”。

今年,我市在全区率先吹响北疆文化建设的冲锋号,成立“北疆文化”大青山创作基地,推出大型文博综艺节目《北疆文化·青城文脉》、“北疆文化·青城印记——寻迹文化符号集群”、城市精神和城市IP征集提炼等品牌活动。“节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呼和浩特在百万年人类史、五千年文明史、一万年文化史中的历史价值和独特贡献。” 近日,大型融媒体文博综艺节目《北疆文化·青城文脉》播出后,我区学者李悦谈到他观看后的感受时由衷地说。

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盈枝——

今年2月,舞蹈剧场《如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时尚的布景、唯美的舞姿、震撼的肢体语言,勾起每一位观众内心深处的感受:温暖、感动、前行、释然……90分钟的演出赢得了满堂彩。这部由呼和浩特市倾力打造的重点舞台节目,也是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内涵,文艺精品竞相涌现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创作的《走进最后的骆村》等3部作品获得自治区“索龙嘎”文学奖,舞蹈《小巴特尔与喜羊羊》和《浪漫草原》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红山玉龙谣》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中荣获“古典舞获奖提名”,歌曲《金色摇篮》、电影《我是刑警王》等10部作品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艺术“萨日纳”奖……

此外,我市创作的纪录片《武荷香》、舞台剧《刘洪雄》《风吹草低》等78部作品获得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晋剧《武汉鼎》、舞台剧《盛乐时代》等13部作品获得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文化惠民服务暖心为民——

2023年我市举办了首届呼和浩特国际雕塑艺术展,建成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呼和浩特国际雕塑园,构成了5.6公里“文化轴带”,形成了首府文化新地标,得到中宣部、文旅部领导充分认可。

今年年初,由呼和浩特市晋剧院举办的“我们的节日——2023年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一经推出就受到市民的热捧,《算粮登殿》《双官诰》等晋剧传统经典剧目让许多老年观众一饱眼福。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百姓文化大讲堂”“月月邀您看大戏”“我们的节日”“艺美青城”、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让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此外,我市成立了爱乐乐团、朗诵艺术家协会,深入推进乌兰牧骑“学·创·演”活动”,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立了呼和浩特博物院,进一步丰富文化供给。

文化旅游产业活力迸发——

大力发展品牌活动、演艺经济。近年来,我市举办了“重逢草原”呼和浩特文化旅游美好生活季系列活动、金犀牛颁奖典礼暨户外嘉年华、第四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等活动,打造了“呼和浩特冰雪节”和“呼和浩特音乐节”冬季、夏季两大标志性的品牌城市活动,展示出首府青春时尚的现代城市形象。

而举办了二十四届的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已成为打造呼和浩特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呼和浩特对外影响力与文化软实力、树立和展示首府形象的重要抓手,先后荣获“中国十大节庆”“十佳节庆中华奖”“最具民族特色节庆”等殊荣。

今年8月17日至20日在我市连办4场的周杰伦演唱会吸引游客126.17万人次,其个人高热度的流量“点燃”整个呼和浩特文旅消费市场,实现旅游收入28.8亿元。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转企改制经验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确定为文化企业改革典型,面向全区推广。

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目前全市A级旅游景区达到50家,2020年我市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回民区攸攸板镇东乌素图村等5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城区保合少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和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镇,塞上老街、恼包旅游休闲街区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蒙牛工业旅游区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及第二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注重以文化人 弘扬新风正气

漫步在首府街头巷尾,扑面而来的文明之风让人倍感温馨与惬意。在小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口袋公园里享山水之乐;在街头,秩序井然的车流与文明礼让的行人有序前行;在景区,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传递着爱与希望……

文明创建精细精致——

“这两年城市环境变化非常大,水清了,山绿了,空气也清新了,我们日常休闲有了好去处,生活幸福感也提高不少!”夏日在大黑河边散步的市民李先生感慨地说。

近年来,我市坚持高位推动、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成立精神文明创建中心,建立7+N闭环运行机制,持续深化八大攻坚行动,通过“随手拍”、市民巡访团和新闻媒体等各种渠道,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创城工作,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绿化亮化工程等方面高质量发展,让文明创建的成果惠及广大市民,文明之花开遍城市的每个角落。

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我们的又一个大家庭,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发挥特长、展现自我,相信我们的晚年生活会过得更加精彩。”仕奇社区乒乓球队队员刘文香说。近年来,我市全域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扩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圈。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同时,我市创建“雷锋学校”47所,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小手拉大手1+6行动”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开展“邻聚力·共享家”共建美好幸福家园社区邻里节活动,打造出“青春young益”“阳光议事厅”等有较大影响力的县域志愿服务品牌472个,培育出“百校千师蓝精灵”科普宣传等一批特惠型项目。

文明培育见行见效——

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集好人微光、点亮城市文明,涌现出“北疆楷模”魏明、见义勇为“快递小哥”张善荣、助人为乐道德模范黄国才等一大批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

为依法推进“文明首府”建设,我市出台了《呼和浩特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法规,精心打造了“青城有礼”“青城有爱”品牌,开展了“德润青城”“青城有爱 文明有我”“我们的节日”、反对浪费、文明交通、诚信建设等主题实践活动、文明打卡活动,群众文明素质显著提升。

一体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我市5个旗县区入选第六届自治区文明城市,涌现出一大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呼和浩特市获评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征途不已,奋斗不止。走过极不平凡、极不寻常、极富成效的五年,呼和浩特收获的不仅是成绩,更是信念、勇气和力量。踏上新的征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首府新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