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隋唐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民族交流交往历程

隋唐时期,突厥、回纥、铁勒等部分人口迁入今内蒙古地区,在隋唐大一统思想和开明民族政策的影响下,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经济上互通有无、在文化上互相学习,民族交往交融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结束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寒冷期,隋唐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同时得益于可供灌溉的黄河水及地下水资源,以及呼和浩特平原冲击形成的肥沃土壤,呼和浩特地区农业经济恢复发展,也成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重要的农耕经济带。前文已述,唐朝时,突厥等少数民族被安置在“河南地”一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为唐朝军队提供军力支持。此时,为了解决军粮的供应和储备问题,唐朝实行移民戍边屯田政策,招募大量中原农民到包括呼和浩特在内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进行农业开发,并给予其农具、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据《唐六典》记载的边地屯垦数据,唐代各军屯分别为:河东道131屯、关内道258屯、河南道107屯、河西道154屯、陇右道172屯、河北道208屯、剑南道9屯,共1039屯。其中,河北、河西、陇右及关内道区域涵盖了内蒙古草原大部分地区。在此政策影响下,内蒙古地区农业定居人口数量较多,据《中国人口·内蒙古分册》对天宝元年(742年)内蒙古地区的人口数量统计,当年共有153.3万人,其中农业定居人口11.3万人、突厥40万人、契丹60万人,另有其他少数民族约42万人。

隋唐时,除发展农业外,居住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突厥民众,也从事游牧业。据资料记载,突厥部众在隋朝初年迁徙至阴山脚下、呼和浩特地区,丰富的草场资源使牧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仅启民可汗一部就拥有20余万头牲畜,可见牧业经济之发达。

农牧业的繁荣发展,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经济往来以朝贡、互市为主。以突厥为主的少数民族主要向中原王朝输入畜牧、狩猎产品,而中原地区则输出大量农副产品及茶叶、丝绸等生活必需品。据载,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唐朝与突厥在朔方军西受降城(今巴彦淖尔市乌加河北岸一带)开设互市,每年有数十万匹丝织品流入突厥。

经济上的交流互通,也带动了文化上的共荣互鉴。唐时,唐诗盛行,其中以描写边塞风光和戍守战士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歌数量众多。“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饮马长城窟行》李世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征人怨》柳中庸)诸如此类。这些边塞诗歌虽然大部分由中原文人所作,但都取材于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貌和人民生活,是唐朝时内蒙古地区气候、环境、历史的真实写照。

总之,隋唐时期,在“四夷可使如一家”思想理念和开明民族政策的影响下,包括内蒙古中南部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农牧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各民族交流交往、文化交融互鉴,各民族思想理念进一步融汇。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