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读书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审美超越与艺术个性(下)

■宋生贵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你带着明确的目的或想好了的计划去审视某一事物,而那事物却始终是在你的身外,找不到和自己交融情感的通道,因此只能保持远距离的“静观”,结果所得到的是理性认识多于美感激情。那种“主题先行”,或带上很明确很具体写作意图,去“找生活”的做法,多半如此。相反,你只怀着爱的心情投入自然,走进生活,虽没有明确地打算发现什么,可恰恰因某些事物的触发,心动神往,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甚至灵感的火花也会从中闪出,倒是妙趣偶得之,全不费工夫。有时,你的目的是要了解和把握事物的这一方面,可结果你的心灵深处却和另一方面暗合,美的妙谛也恰好从这个交接处发现。倘若有人不相信自己的审美知觉,要用已经设计好的理智的缰绳把它勒住,那么,美感就会减弱,或干脆逃之夭夭。这是一种有趣的审美心理活动。我想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对于自我一定意识的超越。其实,美感本身的深刻,恰恰也是可以到超过意识的限度的。

意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即是人对待事物的明确的思想、认识和意图。事实上,决定人的具体行为活动的,除意识之外,还有一种更深刻、更潜在,因而不自觉的思想,这是一种潜在的意识,心理学称之为无意识。无意识是一种在人的意识阈之外,暗中存在的高级神经活动,是人类大脑高度发达的产物。没有遇到外界事物的触发时,它的存在和力量一般不会被意识到。但它的实际力量是巨大的,是“真正的创造的基础”。(前苏联心理学家B·C罗坚列尔格语)所以,它一旦被触发,就必然会影晌人的实践活动,甚至可导致原来未曾意识到的结局。这是艺术家在审美中出现超越自我一定意识的心理基础和动力因。因为审美是以主体的情感为核心和中介的,所以,更容易因外物激活心境而唤起被表层意识所遮蔽着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并形成对某些明确了的意识的超越。而且,这对审美知觉有着规定和指向的作用。歌德说:“精灵在诗里到处都呈现,特别是无意识状态中,这时一切知解力和理性都失去了作用,因为它超越一切概念而起作用。”

这一超越,是艺术家获得强烈的审美效果和创作冲动的重要心理依据。因为艺术家对于客观事物审美掌握的核心,是情感评价,所以最容易被外物所触动,并且最有力量指向审美知觉的,必然是那些浸润了自己情愫并在心里积存最深的东西,那就是自己的潜在意识。因这种潜在的意识积淀丰厚、力量巨大,所以一经被激活而突现出来,就会强烈地打开心物感应的通道,达到对象的“人化”“情绪化”。比如,人们对故乡的深情,对童年的神往,对母亲的挚爱,等等,往往是因长期的沉积,作为一种潜在的因素而存在;虽然是深深地埋藏心底,但却极易被触动,并有力量突破某种限定的意图,直接驱使主体对于对象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

许多艺术家都说过这样的体会:潜藏在心底的东西有时不自觉地因外物的触发而被唤起,激动着自己不得不诉诸某种艺术表达形式。如,艾青被岭南早春景色激活了潜藏心底的对“枯木逢春”的爱,遂有这样独特的审美发现:那里“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可谓“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因为这种超越可有力地驱使艺术家以心观物和情动而作,所以往往可能获得意外的审美发现和超出构想的创作成功,如巴尔扎克的许多作品不自觉地嘲笑了他本人的政治立场;托尔斯泰根本没有预想到安娜·卡列尼娜会自杀,等等。

艺术家这种潜在意识的积淀,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命运、环境、知识、气质、追求,甚至童年的记忆,长期的习性偏好等因素关系密切。在因这些潜在因素推动而完成的超越中,无疑最能见出一个艺术家的素质和个性,因为它发掘出了真正属于他自己所有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艺术创作的核心和生命是创造。它要求艺术家的创作不能重复生活,不能重复他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而每一次创作都须闯开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这一追求的实现,需要才华,也需要多方面的艰苦的劳动,譬如深入新的生活领域,获取新鲜的感受和体验,在表现形式上的创新突破等,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通常不被理论研究所注意的一个方面,即,艺术家对旧有审美惯性的突破、超越。它包括对旧有的传统审美直觉规范的突破,和对自己以往的审美习惯的超越。

前人长期的审美经验的积淀,必然会形成一种规范,这会不自觉地影响到后人的审美认识。而后人既然要创造,便不能囿于这种规范。譬如说,前人把晚霞看作一片彩绸,后人又说那是彩绸一片;前人从皎月中感受到了脉脉柔情,后人看它是一位多情的少女等。显然,如果后人将这样的审美感知诉诸作品,那是难以有出奇制胜的新境界的。既不能抛弃传统,又不可限于旧辙,要突破这个矛盾,同样需要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才干。

历来有作为的艺术家总是为超越旧有审美规范而努力。也正是多少年来人们的不断超越,才不断地拓展着新的感知空间。宋代诗人宋祁突破旧有审美感知的规范,获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审美发现,而清人李渔囿于习惯的审美感觉,则指责这是荒诞的。同样,艺术家自身在审美实践中,也往往因经验和习惯的积累,容易形成一种封闭性的感觉系统,如果不注意随时打破,那么必然越来越严实、越坚固,这样,即使是感知新的对象,也可能在意识、视角等方面,轻车熟路,过多依赖于经验。这势必会有碍自己对事物获得突破性发现,也影响创作的突破,甚至于会自觉不自觉地重复自己。这在实际的创作中看得很清楚。有的艺术家一件或几件优秀之作问世,以后的创作便总是脱不出那个曾是他自己创造出的境界。尽管作品在形式上很讲究,但却很少能使人感受到鲜活的艺术灵气了。显然,这既不是艺术家缺乏创作经验和表现功力,也不单单是没有新鲜生活内容可创作,而主要是因为他对于生活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局限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或旧有的层次上。没有对这个圈子的突破和超越,就不可能有创作的突破。艺术家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或甚至把这种“局限”视为“丰富特色”“突出风格”,因而固步自封,那么其创作前景是不会乐观的。

这种对自我的突破和超越,是和艺术个性的形成完全一致的,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真正的艺术个性,不是一个封闭、限定的圆圈,而是个开放、创造的范畴。人们也正是从艺术家不断超越和发展的踪迹中,认识到其艺术追求和创作个性的。有人说,从生活到艺术,是艺术家对生活进行搜集、选择、抽取、剪裁、概括的经过,并认为这样就可能达到“高于生活”的创作目的。这未免把艺术创作看得太简单化、规范化了。我们说,艺术家是需要在这些方面做些必要的工作,但他到底不是裁缝或工匠,他的使命不是改造“制作”生活的“模本”,而是要创造一个艺术世界,而且应该是他所特有的——生活中不曾有,别的艺术家也不会有。这就需要他以艺术家特有的审美才能,做好生活和艺术的“中介”,其中审美超越便是不容小视的环节。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