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彩霞 通讯员 赵芳
博物馆作为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录者,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过去,了解将来,更可以让孩子们在行走中学习,在历史中感受,“博物以致知”。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及兴趣,呼和浩特博物院于8月正式启动流动的历史·行走的课堂 ——“博物青城”研学活动项目,截至目前已举办8场。
“带着孩子一起参加这次壁画修复体验研学活动,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壁画发展简史,还能现场观看专业工作人员修复壁画,并能动手体验挖掘敦煌壁画考古盲盒,感受考古挖掘的乐趣,沉浸在历史文化的海洋,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刚刚参加完壁画修复体验研学活动的学生家长孙丽娟说道。
为了丰富青少年假期课外学习生活,呼和浩特博物院开展了“了不起的文物”——壁画修复体验研学活动。活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喜爱。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会客厅”,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志,代表了城市的历史沉淀。博物馆研学活动作为城市文旅融合的最佳结合点,更能让青少年体会到城市文化内涵的核心。
呼和浩特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让博物馆研学活动“研之有物”,“博物青城”研学系列活动的课堂从教室到博物馆,实现呼和浩特博物院六馆联动,从多媒体设备到与孩子们互动体验,博物馆研学活动将传统的展馆讲解转变成了一次次对历史和自我的探索与认知,得以“博物知文脉,馆中见青城”,让孩子们了解呼和浩特自己的博物馆,在博物馆研学活动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乡。公主府博物馆举办的“了不起的公主”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切身感知到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军衙署博物院开展了“了不起的将军”青少年研学活动,通过各类游戏让孩子们了解将军衙署的历史渊源,不仅增长了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提升了思维能力;昭君博物院开展了“了不起的昭君出塞”研学活动,孩子们通过拓印“单于和亲”瓦当等互动体验,深入了解昭君出塞的历史,仿佛穿越时光,感受了王昭君这位和亲使者的坚韧与智慧;丰州故城博物馆举行的“了不起的白塔”研学活动,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万部华严经塔的建筑特点、起源和相关历史文化,激发了青少年对于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学习的浓厚兴趣。
“博物馆研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内在兴趣驱动下的主动探索,是潜移默化过程中的素质教育。作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窗口,我们将发挥呼和浩特所属各家博物馆自身的资源优势及其文化价值,不断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用品质精良的研学课程滋养青少年的心灵,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学生‘行走的课堂’。” 呼和浩特博物院院长武高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