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美丽青城 文明花开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呼和浩特:城有文明气自华

●本报记者 杨彩霞

文明,一座城市最亮丽的底色。

自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始终秉持“严”标准,践行“快”节奏,锁定“实”常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突出抓好各个专项行动,勠力同心,持续发力,城市面貌、市民素质、群众满意度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一条条道路畅通和谐,疏通了城乡脉络肌理;一处处基础设施与日俱增,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老旧小区、大街小巷改造提升,凸显了民生关怀导向……这是呼和浩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执着坚守,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诉求的积极回应。

着力于打造宜居城市,我市以创城工作为抓手,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完善便民市场、运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机构等设施配套,让市民沉浸式体验社区15分钟生活圈,感受家门口的便捷生活;雅趣园、颐园、都市草原等口袋公园星罗棋布,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扮靓城市空间,让市民在家门口沐浴绿色氧吧;农贸市场、公厕等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让社区、街巷颜值大幅提升; “智慧停车”、智慧城管平台、智慧环卫等赋能设施,让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大处落笔,小处着眼。今年,我市继续完善高架路网体系,目前,三环路、巴彦路北段、海拉尔大街东西延伸段、云中路新机场连接线等高架路收尾工程已全部建成通车,53条新续建道路、32条‘断头路’工程已全部通车。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城市文明犹如一个生命体,吐故纳新,生生不息,无数剪影逐渐连成一座魅力之城的生动影像。呼和浩特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撬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创建”的工作格局,凝聚起全社会同心同德同向、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力量。

“您好,欢迎来到呼和浩特东站,有什么可以帮您?”“我是昭君博物院的志愿者,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走在首府的大街小巷、游园景点,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所79个、站1278个,实现了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志”在心中,“愿”在行动。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市将志愿服务工作推向新高度。通过不断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形成了党员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

在点滴中涵养、在时间中沉淀。首府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市已涌现出市级道德模范395人,自治区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82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3人,青城好人708人,内蒙古好人138人,中国好人25人。为全市形成人人崇德、风气归善的氛围注入强劲动力。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站在新起点,首府呼和浩特将紧紧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计划,以文明筑就城市之魂,用文明照亮前行之路,不断深化城市文明气质,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以奔流到海不回头的顽强,努力向前推进各项工作。如今,这座“青色的城”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不仅焕发出迷人新姿,更为这里的百姓充实着幸福生活的新内涵。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