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郝家窑村:学理论增本领 强产业促振兴

本报讯(记者 王中宙)托县郝家窑村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及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扎实开展理论学习、深入推动干事创业、谋划发展惠民生三方面工作,不断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成果。

托县郝家窑村位于托县黄河湿地管护中心(原河口管委会)南端,黄河“几字弯”附近,也是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总面积9.87平方公里,总户数296户,户籍人口1080人,人均纯收入为3.5万元。主要产业是依托沿黄文化旅游发展农家乐和葡萄种植业。2023年,农家乐收入1000万元左右,葡萄销售收入近5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20万元。郝家窑村现有“两委”干部5名,党员34名,其中流动党员8名。

开展主题教育以来,郝家窑村多次扎实开展理论学习。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系列讲话精神,着眼沿黄文化旅游发展农家乐和葡萄种植业两大产业发展,采取邀请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讲解种植技术、党员致富能手谈经验、产业大户聊增收等方式,将理论学习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深入推动干事创业走深走实。针对出现的葡萄销售难问题,郝家窑村想办法、出主意,协调内蒙古电视台组织义卖活动;联系托县瑞沃酒庄达成葡萄酒原料供应协议,帮助村民销售葡萄16万余斤。针对农家乐清洁能源使用难的问题,协调供气企业入村,切实解决了用气难问题,村内农家乐户均年降低成本3000多元。

谋划发展惠民生。通过深入学习,郝家窑村对产业发展的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传统托县葡萄皮薄不易储存,不便长途运输,需引进适宜本村小气候的新品种;村内农家乐整体档次偏低,不能适应当前乡村旅游的形势,急需提档升级;人居环境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不相匹配。

郝家窑村把主题教育成果着重体现在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助力产业振兴上,依托区位优势,将产业发展主动融入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当中,让旅游业成为带动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村民增收。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