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彩霞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赛罕区持续发力,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在宣传引导上添举措、在重点整治上谋实效,持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良好风尚浸润人心,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2022年,赛罕区制定出台《创建移风易俗示范区工作方案》,对全区移风易俗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部署,并将婚丧礼俗专项整治作为重点整治工作纳入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的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各地区各部门全年工作综合考核内容。
赛罕区在各平台加强移风易俗相关动态报道和典型事迹宣传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发布以“讲文明 树新风”“我们的节日”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广告,增进群众对推进移风易俗的认知认同;在新媒体平台播出抵制高价彩礼等公益宣传短视频,通过看、听、说的方式提升移风易俗效能;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殡葬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规定,引导群众摒弃丧葬陋俗,倡导礼轻情重、环保低碳新风。
同时,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编排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戏曲、小品等节目,深入基层巡回演出150余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村居道德讲堂、农村集市、广场大院等场所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各村居通过“文明实践广播站”广泛宣传本村村规民约及移风易俗的具体要求,做到家喻户晓。
下发《关于深化开展“一约四会”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各村健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修订好的村规民约及时展示在广场、长廊、集市等村民相对集中的区域,将村规民约发到村民微信群中,并安排网格员入户宣传。
在加大陈规陋习治理的同时,广泛开展最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进一步规范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等活动场所建设,每月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22年,赛罕区组织开展“美化人居环境”“破除陈规陋习 树立文明新风”等移风易俗活动120余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通过文明团结超市激励奖励村民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树立文明新风。
赛罕区以创建全市移风易俗示范区为契机,制定下发《推进婚俗改革倡导移风易俗的实施方案》《农村殡葬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深入推进农村婚俗改革和殡葬习俗改革。陆续规划建设区级公益性墓地1个、镇级公益性墓地5个、村级公益性墓地30个,实现辖区范围内基本没有乱埋乱葬坟墓、活人墓和硬化墓的目标。同时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管理设施,提升村级综合服务水平。强化公共文明引导,因地制宜利用电子屏、文化墙、文化长廊、精神文明创建宣传栏和文明实践广播站开展农村户外公益广告宣传。
目前,赛罕区有各级文明村镇67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9个、市级13个、赛罕区级42个,各级文明村总占比66.33%。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一约四会”在各村居实现全覆盖,农村陈规陋习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婚丧喜庆费用等明显下降,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理事的社会风尚基本形成,文明村镇比例持续增高,全区农村移风易俗基本实现制度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