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成玉
“岁暮冬已寒,人间忽向晚。”乾道变化,流年暗换。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在岁聿云暮即将登场。
大寒是冬去春来的转折点,过了大寒,将迎来新的一年。
大寒节气,折胶堕指。“小寒大寒,无风自寒。”每年公历1月20日至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为大寒。此时,数到三九、四九,寒潮频袭,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段。
古往今来,对于大寒时节,文人墨客留下不少典雅的诗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让人回味悠长。
宋代诗人邵雍在《大寒吟》中写道:“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此诗描写了旧雪未消,新雪又临的情景。长长的石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就像宽大的银色床铺。屋檐垂挂的冰柱如钟乳石。冬阳失去温暖,狂风正在呼号,人们的舌头也仿佛被冻住了不能说话。作者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言气候之寒冷。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村居苦寒》,以其“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悲天悯人的情怀,成为当时大寒节气最具现实主义的代表。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元和八年十二月,连续五天大雪纷飞。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些缺衣少食的贫民。遍观乡村闾里间,十有八九农家贫。北风呼啸如同利剑,棉衣单薄难御严寒。只有烧点野草取暖,整夜愁坐等待天亮。
诗人用纪实的手法,将唐代大寒时节农人啼饥号寒的悲惨境遇描写得真实形象,表现出体恤民情,关注民生的真情实感,令人钦佩。
陆游的《大寒》诗曰:“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
大寒这一天,积雪尚未消融,外面朔风凛冽,寒气逼人。这么寒冷的天气,只能闭户御寒。
犹记儿时大寒日,冰天雪地白屋贫。儿时大寒时段的酽冷让人刻骨铭心。那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光。粗衣粝食的生活,让每一个家庭充满惆怅;缺薪少煤的困顿,让简陋的土屋四壁清寒。那时,煤炭凭票供应。生产队的车倌赶着马车去城里为群众拉煤,每家分到有限的面煤视如珠宝,什袭而藏。平时舍不得用,只靠一爿土炕暖家,等到天气特别寒冷时才开始用。
那时,我和三两发小,在天色朦胧时,冒着刺骨的寒风,着箩筐到公社大院“捡撂炭”,以弥补家中燃料之不足。返家时,穿越凸凹不平的农田,为的是捡拾到更多的可燃之物。待东方晨曦微露,村庄上空冒出乳白色的炊烟时,我们挎着捡到的“成果”回到家中。这些“成果”五花八门,既有煤核、木头片,也有树枝、葵花茬、玉米根、牲畜粪等,大凡能燃烧者,尽在捡拾之列。我们将“战利品”倒入煤仓,吃过早饭后,结伴走向学校。
天寒衣帽单,难遏少年情。尽管弊衣箪食,天寒地冻,也没有湮灭我们玩耍的激情。那时,最快乐有趣的项目是玩冰车。写完作业,帮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后,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冰场”(村东低洼处秋水注入后自然形成)。伙伴们穿着旧棉服,戴着形状各异的棉帽子,端着通红的脸蛋,提着冰车和两根铁棍相聚于此。冰面犹如一块儿硕大的镜子,在月亮的映照下熠熠发光。我们坐在冰车上疾驰穿梭,你来我往,大显身手。有时撞得人仰马翻,爬起来哈哈一笑,继续滑行;即使疼得龇牙咧嘴,站起来揉一揉疼痛处,互相安慰一番,接续驰骋。几番剧烈运动后,个个头上热气腾腾,严寒早已被迸发出来的激情所驱逐。我们一直玩到月挂西天,灯火阑珊,在大人几番呼唤后,才意犹未尽地回到家中。
儿时的滑冰车比赛,是乡村冬日最热闹有趣的体育运动项目,既锻炼了我们抵御严寒的意志,又在欢声笑语中陪我们度过了最寒冷的时光。
大寒虽然冷到极致,但却是一个万物蛰藏、生机潜伏的时节。《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这是养生的重要时机。古人历来顺应天时,去寒就温,闭户御寒,守好体内阳气,以祛风、散寒、逐邪。在衣食无忧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颐养身心,以期延年益寿。吃讲营养和口味,穿讲舒适和漂亮,住讲宽敞和洁净,坚持强身健体,成为不少人的养生之道。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大寒也是一个与读书息息相关、培本固阳、陶冶情操、增长见识的节气。宋代诗人叶子强《读书堂五首》中就有“犹有读书心,大寒索衣裘”之说。对于现代人而言,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忙里偷闲,凝神静气,以青山有思,白鹤忘机的状态,耕耘书田,游弋学海,将那盏发着幽微之光的心灯拨亮,让迷惘的认识逐渐清晰,游移的意志愈发坚定,蹒跚的步履更加铿锵。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大寒过后即立春,阴消阳长。料峭寒意中,万物正萌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人们仿佛看到,冰冻的长河正在悄然融化,潺潺的春水好似正在生成,草芽正在努力拱起。四季循环无端,生命繁衍不息。“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岁暮天寒的冬日,正孕育着明媚的春天,春风正从柳梢悄然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