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英
供暖是民生大事,只有用心用情用力把“暖”字写细、写实,才能把暖流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我们内蒙古不缺煤不缺电也不缺气,没有任何理由缺温暖,让老百姓挨冻良心难安!”在2023年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表示,针对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供暖问题,2024年要在全区实施温暖工程,解决百姓挨冻的问题。
冬季供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尤其如此。在正在召开的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温暖工程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要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一体推进管网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完成燃气、供热、供排水管网改造1500公里和老旧小区改造1185个,启动城中村、城边村燃煤散烧综合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城区集中供热改造,让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寒冬供暖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民生温度。什么时候供暖,供暖以后暖气热不热,偶然出现的热力系统循环不畅、管线跑冒滴漏等问题能否得到及时妥善解决……这些是群众的关注点,也理应成为工作的聚焦点。
这个供暖期,呼和浩特遭遇寒潮,气温断崖式下降,室外最低温度跌至零下二十八摄氏度。如此寒冷的天气,老百姓对于供暖的关注更高,对供暖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呼和浩特通过积极协调保障能源充足,全面升温升压,市城市燃热集团所辖的富泰热力公司启动应急预案,启动12台泵应对降温天气,并随时根据天气情况以及居民需求调整泵的频率,保证了居民家的温度达标。
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以群众关切为工作抓手,2023年,首府用接近80个百分点的公共预算支出保障和改善民生,2024年,将保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在70%以上……呼和浩特一直努力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2024年,呼和浩特要把温暖工程作为本年度的民生“一号工程”。
供暖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暖气不暖”的问题有多方面因素,换热站、供暖管道等硬件设施存在缺陷和不足,房屋保温性能差,都是很重要的原因。如何改进?怎样保证温暖?怎样体现温暖工程作为本年度的民生“一号工程”?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呼和浩特市主城区将建成“环型供热网”,形成全市“一网多源”供热体系;清洁替代城区剩余36台燃煤供热锅炉,实现城区100%清洁取暖;改造老旧燃气管网87.7公里、老旧供热二次管网4554公里、换热站280个、居民户内燃气立管3万户,完成建筑节能改造80万平方米。
这些数字背后,是这座城市向老百姓许下的“温暖”承诺。保障民生、保障供暖,是各部门、各个供热企业的共同责任。无论是优化供暖能源机构和供暖方式,还是完善供暖基础设施,都应当多总结、多评估、多改进,找到适合呼和浩特本地区的“温暖”之道,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用心用情用力把“暖”字写细、写实。
“暖”是一种体感,更是一种内心感受。为此,2024年呼和浩特市还将开展供热企业“大整合”,形成全市“统一价格、统一监管、统一服务”的供热管理体系;探索构建精准供热、按需供热的新型智慧供热采暖新模式;开展“访民送暖”行动,建立“点对点、双管家”供热服务制度和应急处突预案,从管理、监督、服务等方面,为温暖工程升温升压。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只有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解群众所难,把供暖工作做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把“温暖”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老百姓才能体会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