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彩霞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实践,集团化办学开创了首府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动力”,拓展了学生发展的“新空间”。
2024年,赛罕区与首都师范大学签署基础教育服务合作协议,并正式揭牌成立首都师范大学呼和浩特实验小学。按照协议,自2月起,原锡林南路小学丰州路分校正式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呼和浩特实验小学,由首都师范大学委派知名校长携管理团队进行管理,全面引入首都师范大学优质教育资源。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原党总支书记陈素琴告诉记者:“我们将整合首都的教育教研、人才培养、艺体科技和著名高校等优质资源,围绕五项工作开展共同体建设,即共担使命,努力打造一所让老百姓满意、让政府放心的优质学校;共商愿景,确定学校每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共享团队,组建包含管理团队、大学教授、中小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等在内的专家团队,定向服务于学校发展需求;共建特色,凝练打造学校独有的教育特色与优势;共搭平台,每年举办一次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坛,营造学术交流氛围。在专家引领、教师跟岗、常态教研、课程建设、学生交流等方面深入合作,助力首都师范大学呼和浩特实验小学高质量发展。”
清晨,走进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敕勒川分校,干净整洁的校园里传来琅琅书声。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敕勒川分校前身为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实验中学,2023年4月该校与市第二中学开启合作办学模式,二中总校派出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教研活动和教学诊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与指导,为敕勒川分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名校+”工程实施以来,市第二中学敕勒川分校在教师培训、教学诊断、教科研能力提升等多方面接受二中总校的指导,特别是对各学科教研活动的示范引领,提升了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
实施“名校+”工程,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总量,缩小城乡、校际间办学差距,形成集团化办学新机制,教育集团内涵发展进一步深化,一大批高质量发展的新优质学校迅速成长的重要举措。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市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主要有五种,“委托管理”模式,包括呼市一中与呼市一中初中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结对共建”模式,即有针对性地选择“名校”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互助共建,并着重做好城镇学校和旗县学校的结对帮扶工作,包括呼市一中与十二中、呼市二中与九中、新城区实验中学与实验中学光华校区等;“兼并融合”模式,即由区域相对就近的优质学校牵头,对需要优化整合的薄弱学校实行接管兼并,包括苏虎街实验小学和科尔沁校区、营坊道回族小学与通道街回族小学、五塔寺东街小学与银河南街小学;“校际联盟”模式,即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原则,促进校际之间的合作共赢,包括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敕勒川绿地小学教育集团等多个集团校组成的校际联盟;“高校共建”模式,即探索中小学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建立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内蒙古大学与呼市三十五中和新桥小学、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与清水河县第一中学等。五种办学模式相互补充,有效破解校际、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把好学校办在孩子的家门口,让优质教育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能够惠及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