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影像 上一版   
下一篇

乐器收藏达人哈斯巴更

展示西非约鲁巴鼓

各类口弦

螺旋形迪吉里杜管

太阳鼓(基诺族)

藏品内容丰富、形态各异

丝绸之路非遗乐器展

喜马拉雅彩琴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月琴

●本报记者 杨志伟 张伊焘 文/图

哈斯巴更痴迷乐器收藏30年,累计收藏了世界各地传统乐器3000余件,并以个人名义在国内举办了“世界古乐器藏品展览”“丝绸之路古乐器藏品展览”“非遗乐器藏品展览”“中国56个民族非遗乐器藏品展览”等十多次传统乐器藏品专题展览。

哈斯巴更今年60岁,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毕业于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创业和生活在呼和浩特市。他喜欢音乐文化,毕生的精力、智慧、资金全部投入到了其中。他酷爱收藏有灵魂的文物——世界各民族乐器,30年来,他节衣缩食、游历各地,收藏了3万多件乐器、唱片、文献图书等世界各民族音乐艺术藏品。这些藏品里能够看到中华民族5000年的乐器演变发展历史,包括中国56个民族非遗乐器藏品系列,北疆各民族非遗乐器藏品系列,全国乌兰牧骑乐器藏品系列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乐器藏品系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乐器收藏达人。

经专家考证,他收藏的乐器分别有50年至5000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华民族乐器和世界乐器藏品体系,并有很多乐器藏品已成为孤品,颇为珍稀。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哈斯巴更非遗乐器展览”藏品主要分为弹拨、弓弦、打击、吹奏乐器四大类,以“中国56个民族非遗乐器藏品展”“乌兰牧骑乐器展”“丝绸之路(国外)非遗乐器藏品展”进行分类展出。

哈斯巴更表示,他进高校举办民族乐器展,就是希望赋予乐器文物新的生命力,让其“活”起来、“唱”起来、“舞”起来,从众多文物之中脱颖而出,激发更多人探索音乐文化艺术奥秘的兴趣。

目前,在呼和浩特市有“哈斯巴更世界乐器收藏馆”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哈斯巴更非遗乐器展览”等临时展览场馆,让更多人有机会一睹他收藏的乐器文物的“芳容”。

哈斯巴更透露,他有一个梦想,希望在首府建一座“世界音乐博物馆”,为呼和浩特市打造一张靓丽的国际化文化名片,为内蒙古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贡献一份力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