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影像 上一版   

一家普通的饺子馆,一群特殊的员工,一场爱的双向奔赴——

饺子店里的暖心故事

将饺子装盘上桌

查看当天的营业额

给顾客上饺子

制作食品时要佩戴一次性手套

煮汤饺

煎饺子

制作手工品

店员自己做的手工品,顾客喜欢可以买下

●本报记者 刘清羽 文/图

城市的灯光彻夜不眠,照亮着清晨的街道。一大早,洪波来到小波耀红汤饺馆,打开门准备营业,也陆续迎来这里的员工。

“早上好。”一名女孩同洪波打招呼。如果不是事先了解,很难看出这个笑容灿烂、口齿清晰的女孩是一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心智障碍者。“她叫慧慧,我们店里共有10位这样的心智障碍者,他们的年龄在20岁到48岁之间,分别承担着点单、收银、煮饺子、上菜等工作。”洪波介绍说。

记者从聊天中得知,洪波是通过一次慈善活动接触到这个特殊群体的。他了解到中国约有1200万到2000万心智障碍者,即使在一线城市,他们的就业率也不足4%,于是就产生了想要帮助他们就业的念头。“起初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后来在培训过程中发现这些孩子完全能够胜任,这也增强了我的信心。”洪波介绍。

“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每天像回到家一样!”饺子馆员工陈昊开心地说。陈昊已经在这里工作4个月了,他的表现得到了顾客、家长和同事们的肯定,大家都喊他昊昊。昊昊的妈妈说:“昊昊在这里得到了包容和接纳,这对我和他来说真的来之不易!”

“这些孩子的智力都只有七八岁,他们需要一直靠父母抚养。可是父母总有老的一天,到那时他们该怎么办呢?我萌发了给他们创造一个就业机会的念头,就是想帮他们。等我的第一家店经营稳定了,我会再开第二家、第三家店,帮助更多的‘唐宝宝’尽快融入社会。”洪波表示,饺子馆有一条规定,那就是一定要真诚和快乐。在这样充满爱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变化都很大,工作中的问题越来越少,曾经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爱笑,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和客人们顺畅地交流啦。

整洁的灶具、干净的工作服、一张张微笑的脸庞和顾客们的一句句夸赞……每一处细节与肯定都是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付出换来的。小小的饺子馆,不仅为这群孩子提供了自力更生的工作机会,更给他们和家庭带来了希望。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