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沙海创业写春秋

——大型晋剧现代戏《大漠春归》首演成功

●本报实习记者 若谷/文 本报记者 王劭凯/图

翻开内蒙古防沙治沙历史,在驰而不息的实践过程中,内蒙古治沙人用青春和坚守,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接续奋斗,“沙漠建绿洲”“绿进沙退”的故事感人至深。5月9日晚,根据和林格尔县白二爷沙坝治沙真实历史改编的大型晋剧现代戏《大漠春归》在我市成功首演,好评不断。

《大漠春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讲述了在党中央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重大战略决策”背景下,时任和林格尔县县长的云福祥带领当地群众披星戴月、战天斗地,将昔日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12万亩沙地变绿洲的故事。

真实还原 再现“沙漠建绿洲”传奇

演出现场,漫天黄沙、瓢泼大雨、简陋的房子……特效加持的舞台变幻莫测,扣动着观众的心弦,该剧引用国内舞台现场“风吹沙”技术,以崭新的艺术手段,充分融合了传统晋剧的唱、念、打等精髓元素,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台题材宏大、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大型原创现代晋剧。

“内蒙古的防沙治沙史就是一部改变恶劣环境,与漫漫黄沙抗争的‘时代长歌’。”

一个半小时的演出时间里,在全体演员真情演绎下,台下观众泪流满面,一段段尘封的回忆,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动人之处掌声不断。

“我是含着眼泪看完这出戏的,非常震撼,它感动了我。”看完剧后的一位观众这样告诉记者,“整部作品高立意、大意境、接地气,舞台效果非常好,情节跌宕起伏,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优美的唱段,让我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段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

一年一场风,从冬刮到春,小风难睁眼,大风能埋人,这是昔日白二爷沙坝黄沙肆虐时的真实写照。如今的白二爷沙坝树木葱郁、枝叶婆娑,万亩林海绿意盎然。

剧目歌颂了内蒙古治沙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彰显了一代治沙人“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同时体现了各族干部群众在传承与奋斗中坚守绿色林海的红色使命担当。

匠心研磨 确保剧目高标准呈现

为真实再现和林格尔县白二爷沙坝12万亩沙地变绿洲的动人故事,主创人员多次走访了当年在白二爷沙坝与黄沙抗争的亲历者,同时,邀请著名剧作家多次进行研讨,几易其稿,精心打磨。

《大漠春归》作为我市年度重点文艺作品,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和林格尔县委、县政府与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共同出品,呼和浩特市晋剧院主要创排,还特邀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著名戏剧(戏曲)导演艺术家郭小男担纲导演,集结了我市晋剧院、二人台剧院和赛罕区乌兰牧骑的优秀创作力量,邀请国家级作曲、配器、舞美灯光设计等专家承担相关创作任务完成。

“晋剧院全体演职员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将其搬上戏曲舞台,为的是更好地推广和发展晋剧艺术,更好地讲述内蒙古的故事。从《大漠春归》的创作中我们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坚持创作‘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的作品,才能在广大观众中产生强烈的共情共鸣。”呼和浩特市晋剧院副院长梁孝平说。

主演李宏伟在剧中饰演50多岁的县长云福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大20多岁,为了更贴近角色,生活中他会观察自己长辈的仪态、步态、说话的表情等细节,从而更好地进入状态。在40多天的紧张排练过程中,每一位演员都很珍惜表演的机会,全力以赴。

导演郭小男表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呈现这样的现场演出,对演员来说也不是易事。“这是一部聚焦内蒙古治沙人经历40年的时间用青春和坚守,共同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题材剧目。讲的是治沙故事,体现的是中国精神。演员对当年治沙队员的还原度、精神面貌和形态气质等都有精准表现,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水准。”希望观众能够从中了解内蒙古人民几十年抗沙治沙的决心和艰苦奋斗的不懈精神。

守正创新 聚焦北疆文化品牌打造

“大型晋剧现代戏《大漠春归》通过将北方传统戏剧晋剧的鲜明风格和内蒙古独特的自然人文元素相结合,同时还融合了马头琴音乐、现代舞台等艺术形式,最终形成了本剧的创作风格。”呼和浩特市文旅投集团副总经理刘鹏告诉记者,为了让剧目更加好听、好看,除了在形态、动作上与现实人物靠近外,该剧更注重实现与人物灵魂上的共通,以人的最基础的现实需求来推进戏剧性创作,关注人物生存环境的严峻、艰难以及由此爆发出来的光芒,力求打造出崭新的治沙楷模群像。

“《大漠春归》立意深远,创作聚焦北疆文化品牌打造,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态文明故事,赓续首府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能级为目标。”和林格尔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凯宇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文化惠民演出,积极推动《大漠春归》基层巡演工作,同时也将对该剧进行进一步打磨,在巡演历练中不断完善,使其成为我市实施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一张亮丽名片。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