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石榴花开映北疆 团结奋进新征程

●本报实习记者 刘艳霞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制定了《深入持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从凝聚思想、理论研究、课堂建设、文化传承、实践活动、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成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典范。

强理论,稳步推动基地建设

学院目前已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六个工作站”的工作架构,在呼和浩特市乃至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呼和浩特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的工作为依托,成功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呼和浩特市分基地”“呼和浩特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基地为引领设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玉泉区、赛罕区、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六个工作站。2023年学院马研部又成功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近年来,该基地承办了全国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论坛、全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种子教师”培训等。

抓课堂,浇灌民族团结之根

课堂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并立项开展“金课”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宣讲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引导学生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学院获自治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学大赛“优秀组织奖”,邓青南教师获自治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示范性种子教师”称号,电影微党课《走进电影〈片警宝音〉走近草原上的赛音察戈答》获自治区“北疆教育心向党”微党课评比活动高校组一等奖。

创品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持续打造文化品牌,依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实验高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第四批“一校一品”示范基地等平台,大力推进安代健身操和健身气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古诗文吟诵及剪纸、版画、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工作,使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同时,发挥高校优势,联合内蒙古图书馆、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等单位开展“非遗增华·思政繁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讲座、“古诗词中的元宵节”主题诵读等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全市各族群众的心田。

重实践,系列活动凝心铸魂

学院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栏,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利用校园文化间、校史馆、播音站等阵地,营造出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此外,以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民族政策宣传月和民族法治宣传周等为载体,开展主题班会、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主题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知识竞赛、“心手相连 守望相助”“迎国庆 庆中秋 同做团圆饺 共度我们的节日”“民族团结一家亲 浓情中秋 缘聚呼职——月饼DIY制作”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建设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互联网+”宣传阵地,开设“石榴籽之声”“‘声’动学党史”等专栏,录制《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等微视频,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师生心中。

今年1月,学院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该基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以“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实现民族解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共圆伟大中国梦”为脉络,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以增强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度和归属感。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将坚持不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关键性事业抓紧抓牢抓好,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里常开长盛,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崭新篇章。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