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武子暄)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市对自治区审计反馈的两处历史遗留砂坑问题开展整治工作。通过属地政府、河长办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两处历史遗留砂坑问题目前已全部整治完毕。
赛罕区遗留砂坑位于榆林镇苏木沁村辖区内,砂坑面积6000平方米,砂坑深度为2至3米。该砂坑由于形成时间较长、面积较大,整治工作难度很大。赛罕区农牧水利局近几年多次对砂坑进行回填、削坡、疏浚,2023年再次对该砂坑进行整治,现已完成回填土方5000余方、削坡100余米、疏浚1.8公里,设立警示牌10余块。目前该砂坑不影响行洪安全,河道宽度满足行洪能力,岸坎高程高于砂坑底高程,且砂坑周围河道无阻水建筑物,消除了行洪安全隐患。
新城区保合少镇界台沟砂坑最初形成时间为2007年,后因2015年村民取砂建房,形成现有砂坑。该砂坑面积1200平方米,深度4米,现状造成河床高低不平、河流走向混乱,严重影响河势稳定,存在行洪安全和生态安全隐患。今年以来,新城区农牧水利局积极推进历史遗留砂坑整治工作,在召开专项会议、编制施工方案的基础上,于4月11日开工整治该砂坑。项目启动以来,累计出动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10余台,投入人员30余人次,通过挖土、回填、覆土等措施对砂坑进行修复治理,目前整治工作已完成。砂坑整治后既提升了河道周边环境,又消除了行洪安全隐患。
下一步,市、旗县区两级河长办将继续强化采砂监管,有序推进历史遗留砂坑整治工作,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不断提升河湖水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