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行走间触摸呼和浩特文脉

●本报记者 杨彩霞

“绿树成荫百草丰,枝头喜鹊笑相逢。”走进呼和浩特国际雕塑园,不经意间就有一座独具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出自名家之手的雕塑出现在眼前:《米洛斯的维纳斯》《思想者》《上船》……一座座精美雕塑作品引得不少游人驻足观赏,一座城市的艺术品格扑面而来。

“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不仅仅是件令人惊叹的艺术品,还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精神风貌,并能引起人们的内心共鸣。”正在一座雕塑前驻足参观的大学生王晨神情专注,“这种具有城市文化的雕塑,不仅可以打造首府的城市名片,还能有效宣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层次与综合竞争力。”

草原丝绸之路公园不仅有满目苍翠的美丽颜值,更有以文为脉的承载功能。公园从新华大街开始,向南一直延伸到南二环,东西窄、南北宽。站在观景台上,可以眺望到园内的各类文化设施遥相呼应,向北走过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便可抵达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科技馆;向东便是内蒙古美术馆和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

在这条“文化轴带”上,市民和游客可以尽情感受呼和浩特兼容并蓄、蓬勃发展的草原都市新气象。

公园北侧新落成的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依托原有地貌地形而建,风格含蓄而内敛。作为城市新文化地标,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迅速成为了首府市民及游客的“打卡胜地”。馆内展陈了特邀国内外经典雕塑作品58件、专项征集入围作品100件,从多种角度,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材质,塑造了形态各异的艺术形象,展现出国际文化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多民族融合的多彩文化,彰显出新时代艺术与文化交融的无穷魅力。

“建设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是首府提升文化能级、打造雕塑之城和北疆文化品牌的具体举措。这里将成为雕塑艺术‘产学研’的综合基地,成为群众品鉴文化、艺术家创作表达的重要场所。”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馆长贾特这样定义艺术馆的功能设计。

近日,在艺术馆A区特展展厅内,呼和浩特首届大学生邀请展正在进行。展览上展出的来自国内10余所高校的71件(组)优秀作品让观众大开眼界。“在这场展览中可以看到作者用木头、泡沫、报纸、铝丝网、纸浆等意想不到的材料创作出来的雕塑作品,对于我这样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讲受益匪浅。”来自呼和浩特市剑桥中学的学生王文慧说。

与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相邻的内蒙古美术馆,也是不少年轻人假期出游的热门目的地。前些天馆内展出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书画作品展,就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目光。

李雪是第一次来呼和浩特,起初看到网络上有很多人去内蒙古美术馆打卡拍照,就约了同伴欣然前往。“在这次展览中可以看到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综合材料等多种作品,通过艺术家们的描绘,我们可以领略到呼和浩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新时代各行各业展现的新形象、新成就、新面貌,让我们感到不虚此行。”

玉带缠绕,文脉馨香。这条5.6公里的“文化轴带”,将文化传承与公共服务并举,让沿线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丰富了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形成了“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为首府文旅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